■本报记者 姚 敏
“可以说是完善的防震减灾体系让日本人不怕地震,真的是有备无患遇震不慌。”在日本留学并生活过多年,现任中国美容美发协会副会长的于西蔓女士向本报记者这样感慨。她说:“走在东京的大街小巷,你会发现只要稍微开阔一些的绿地上,都会被政府划定为灾难来临时的缓冲地带”。于西蔓介绍,在东京许多公园入口处都插着一块“地震避难所”的醒目牌子。在社区,所有成年人都会被告知最近的疏散点的位置,许多建筑物的阳台还专门设有紧急逃生出口。
据媒体披露,数百万日本人在这次地震发生前大约1分钟时得知地震的消息,3分钟后则收到海啸预警。“成熟的地震预警系统可以让民众立即获得相关预警。”一位日本气象局的工作人员这样告诉法新社记者。日本有世界上最好的地震预警系统,由约1000个地震计组成的网路可覆盖全国,能够觉察和分析震波,并在地震计预测震动强烈时发出警告。此外,日本科学家还在一些海域水下2000米的海槽上安装了监测系统,通过海上监测船将有关信息发射到人造卫星上,再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密切监视大陆架板块的移动。“1分钟虽然很短,却是宝贵的救命时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灾害防御学会副秘书长、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高建国说,对于一个熟悉地震演练的人来说,10秒钟已经足够使他转移到安全地带。据悉,3月11日东京电视上正常播放的节目内容被响亮的警报声打断,代之以日本广播协会NHK播送的早期地震警报,1分钟后高层建筑开始摇晃,数百万市民逃到室外。强震发生后,政府通过广播、电视和卫星数据传输系统来播发余震警报,一些订阅了特殊预报服务的人还能通过手机和电子邮件收到警报。
高建国表示,灾害监测体系不够完善,预警信息覆盖率和时效性尚待提高是我国防灾减灾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为此减灾科技应用和减灾研究需要强化,灾害发生机理、规律等研究还需深入,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风险防范处置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应用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同时,地方各级减灾综合协调机制要完善,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
除加强测震、预警和协调联动外,日本在防震减灾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投入巨资。早在1978年,日本便制定了《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规定一旦预测到大地震,在发生前两三天,将由首相发表《警戒宣言》,政府随即启动全面避难救援措施。后来日本政府还开发了“地震受灾早期评价系统”,这个系统储存了大量4级以上地震的灾难资料,一旦发生大地震,该系统可以在30分钟内自动算出受灾规模,指导当局有针对性地迅速展开救援措施。
长期以来,日本在建立城市防灾体系的工作中,始终把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公路、铁路、公园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抗震性与安全性上。1995年日本遭遇7.2级“阪神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这次大地震后,日本政府又强化了防震抗灾措施,不仅从中央到地方迅速制定了地震防灾策略,还提高了建筑物抗震的标准,现在日本建筑抗震指标都非常高。
据统计,此次日本地震后,有多达55万名民众主要聚集在学校、体育场馆等场所避难。与之相比,我国城市应急避险系统还亟待完善。近几年,我国许多中心城市也纷纷建设了避难场所,令人欣慰。但还存在场所数量少、应急避难标志不清和各紧急功能设施位置分散不易寻找等问题,而且市民普遍对这些特殊意义场所缺乏认识和使用常识。
据最新统计,目前北京全市9个区县共有32处应急避难场所,只能容纳156.6万人。据北京市规划委的调研显示,这远远未达标。“要想最大限度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就应全面提高国家灾害应急反应能力和管理水平,事实上鸟巢、水立方就应列为应急避难场所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专家呼吁,在加强应急避难理念普及的同时,也应加快应急系统硬件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