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日本强震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以来,一些商家在销售商品时借机炒作防核辐射概念,忽悠消费者?
图1北京市西三环航天桥附近一餐馆推出的“防辐射菜谱”
图2网上一款自称核辐射防护服标价27元
图3网上一款防尘口罩贴上 “防核辐射”的标签
■本报记者 赵 靖 文/摄
自3月11日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9.0级强震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以来,核辐射危害以及防核辐射知识备受公众关注。尽管我国权威部门定期公布环境辐射监测数据并指出目前公众不需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但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商家在销售产品时仍借机炒作防核辐射概念,甚至口罩等日常生活用品、芹菜炒豆干等家常菜也被贴上“防核辐射”的标签。有关专家提醒公众,市场上的所谓防核辐射商品宣传没有科学依据,不要上当受骗。
众多商品自称“防核辐射”
4月7日,记者登录淘宝网,输入“防核辐射”几个字,共搜索到近4000个相关商品,从面具、口罩到服装、手链,各种宣称“防核辐射”的日常生活用品应有尽有。
淘宝网上的一家个人防护用品网店的销售记录显示,一款单价27元的“防核辐射服”自3月11日以来共售出405件,而此前成交不到30件。记者仔细查看其产品说明书,上面显示该产品“对低危害化学液体的轻度飞溅,喷淋,以及有害干燥粉尘起保护作用,适用于一般保洁、维修与维护作业”,并未提到有防止核辐射的作用。另一家防护用品网店的销售记录显示,一款“防核辐射口罩”近一周内共售出1015件。记者查看其产品说明书发现,上面显示其功效为“防尘,防流感病毒”。
记者发现,一些饰品类商品也加入了“防核辐射”的行列。记者在一家经营饰品的网店上看到,其在售的白水晶链、红石榴石链、天然碧玺手链的商品信息介绍栏中,均出现了“防核辐射”的字样。
记者近日在北京市场走访发现,一些实体经营店也在销售“防核辐射”商品。4月8日,记者在北京市西三环航天桥附近看到,一家餐馆在其橱窗里宣传推出的“防辐射菜谱”,主要包括芹菜木耳炒鸡蛋、海带炖五花肉、芹菜炒豆干、胡萝卜炒肉丝等。一位在该店就餐的北京市民告诉记者,吃饭的时候看见有“防辐射菜谱”,顺便尝了尝,“其实都是普通家常菜,虽然不知道有没有效果,起码对健康没有坏处”。
4月9日下午,记者在北京市马连道家乐福超市旁边的一家药店内看到,其陈列螺旋藻片、番茄红素、胡萝卜素等产品的保健品专柜上张贴了一张宣传单,上面印的是一篇题为《防核辐射提醒》的文章。记者发现,这些保健品有正规批准文号,但产品功能仅为“增强免疫力”,与防核辐射无关。
商家的宣传没有科学依据
什么是核辐射?上述这些商品果真能“防核辐射”?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向记者提供的材料中,该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所长苏旭介绍,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就叫核辐射,核辐射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主要有两方面,一种是外照射,人体暴露在具有放射性环境里被直接照射就会造成人体损害;另一种是内照射,放射性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内部而造成伤害。
针对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苏旭首先强调,目前,我国测得的放射量对人体没有影响,公众不需要采取防护措施。假如发生比较严重的核污染,公众应关闭门窗,避免室外活动,尽量减少裸露皮肤,不要吃被污染的食品。目前一些商家宣称其产品具有防核辐射功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解放军309医院营养科主任张晔向记者表示,目前,国内外针对维生素、胡萝卜素以及多酚、多糖等食物成分能否降低电磁辐射对人体的损伤做过不少研究,但对上述食物成分能否降低核辐射损伤目前基本没有研究。因此,一些餐馆推出的所谓防核辐射菜谱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不要轻信道听途说的信息
对于前段时间的“抢碘盐”等现象,以及近期仍然存在的部分消费者盲目购买“防核辐射”商品的现象,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给记者的材料中,该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教授分析认为,这些现象有两个共同点,其一是都没有科学根据,缺乏循证医学的证据,属于伪科学;其二则是,都有人想混淆视听,趁机发财。
曾光建议公众,要相信政府和权威专业机构会及时发布有关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露事故的信息,不要轻信道听途说的消息,更不要不负责任地传播这样的消息。核辐射及其危害专业性较强,消费者可以到有关政府部门、专业机构的官方网站上查看有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