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辽宁省锦州市蒙古族妇女张金花,20多年来像慈母一般照顾关怀500多名来锦州读书的蒙古族大学生。大家都称她是——
蒙古族大学生的妈妈
作者:王文郁
图片


    ▲张金花和珠娜在一起像是一家人
■本报记者 王文郁 文/摄
  在辽宁省锦州市,有一位来自内蒙古草原的蒙古族妇女——张金花。20多年来,她像慈母一般,照顾关怀来锦州读书的蒙古族大学生,成为大学生们心中可爱可敬的妈妈。今年5月8日母亲节当天,张金花被辽宁省妇女联合会等单位授予“感动辽宁十大杰出母亲”称号。近日,记者前往锦州市采访了张金花。
  用无私真情建起爱的家园
  张金花的家在锦州市凌河区康宁社区。5月13日上午,记者跟随康宁社区居委会负责人来到张金花家时,张金花和辽宁工业大学蒙古族大三学生珠娜已经等在了家中。记者进屋后,张金花热情地让大家品尝蒙古族的奶豆腐、炒米。珠娜像家人一般,陪伴在张金花的左右,双方不时用蒙语交流几句。
  记者了解到,70岁的张金花出生于内蒙古通辽市,蒙古族名字叫阿拉旦其其格,是蒙语金花的意思。1958年,张金花在包头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参加工作,1961年随丈夫回到锦州。张金花告诉记者,她与来锦州读书的蒙古族大学生接触纯属偶然。1989年,锦州市筹备成立蒙古族联谊会,待人热情、多才多艺的张金花被推举为筹备委员会成员。一天,两名在锦州读书的蒙古族大学生找到筹备委员会,其中一个叫朝鲁的大学生向张金花介绍,每年在锦州各高等院校就读的蒙古族大学生有几十人,由于远离家乡以及民族文化、生活习惯的差异,使他们需要特别的关爱、帮助。
  看到了这些来自家乡的大学生,张金花觉得他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从那一刻起,埋藏在张金花心底的母爱情结被激活,一份牵挂、一种责任把她与这些远离家乡的孩子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此,张金花经常去锦州的各所大学看望蒙古族大学生,并邀请他们到自己的家里来,一起唱歌、跳舞、谈心。在锦州求学的蒙古族大学生的眼中,张金花的家成了远航中一处宁静温馨的港湾。
  用慈母情怀撑起爱的天空
  早期与张金花接触的蒙古族大学生,都念念不忘她做的腌菜。据了解,20世纪90年代初,刚到锦州读书的蒙古族大学生,生活上有很多不习惯,首先吃就是个问题,不少学生从家乡出发时背来的奶酪、奶豆腐、奶酥都舍不得一下子全吃光。知道学校食堂的饭菜不合胃口,张金花就给孩子们腌制各种家乡口味的腌菜。最多的时候,她一次腌了150公斤白萝卜。腌菜做好后,张金花就找来十几个瓶子,把腌菜分瓶装好,然后装进背包,前往蒙古族大学生就读的各所大学。她把孩子们住的宿舍记在一个小本上,按照房间号给每个宿舍留一瓶。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工业大学等高校,只要有蒙古族大学生的地方,都有她上下楼梯进出宿舍的身影。
  1992年,一位新入学不久的蒙古族大学生患上黄疸型肝炎住进了医院。张金花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呵护他,为他包饺子、煮馄饨、做面条,隔三差五换着花样为他调整饮食,直到患病学生痊愈出院。
  1997年,一位蒙古族大学生得了肺结核住进了传染病医院,张金花每天坚持送饭。由于医院远离市区,坐公交车需要来回倒车,每次都得一个多小时。一次,家里有急事需要处理耽误了送饭时间,她宁愿花20多元打车去送饭,也不忍心让患病学生饿着。
  多年来,张金花就像一位母亲无微不至地照顾患病的每一位蒙古族大学生,每当孩子们经济上出现困难,她都会慷慨解囊。“这20多年,经常来到我家的蒙古族大学生有500多名,现在,有些学生的孩子都已经快是大学生了。”张金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自豪地说。
  用爱心搭起团结互助的桥
  珠娜告诉记者,正是有了张金花这样一位远方母亲,才将来锦州读书的蒙古族大学生组织到了一起。平时大家很少见面,学习之余就会打电话相约来到张金花家聚会。“浓浓的亲情可以很好地缓解学习压力,大家相处得就像一家人。”珠娜说。
  随着从锦州各所大学毕业的蒙古族大学生越来越多,从1996年开始,为了能够让他们之间有更广泛、深入的接触,张金花在北京、内蒙古赤峰等地陆续组织起了4个具有民族特色的蒙生校友联谊会,把从锦州毕业的蒙古族大学生凝聚在一起。2001年,张金花又倡导成立了辽工蒙古族校友基金会,由已毕业的蒙古族大学生自愿捐款,主要用于在锦州读书的蒙古族大学生的学业奖励和困难补助。近10年来,基金会共收到蒙古族大学生热心捐助5万多元。
  张金花告诉记者:“募集资金和发放奖励、补助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每一年基金会会在新招的大学生中选一名负责人,负责为到锦州读书的蒙古族大学生服务,然后再从大一到大四的学生中选出代表,组成一个9人小组,按照基金会章程,讨论决定发放奖励和补助。一般情况下,在校的蒙古族大学生,在取得学校奖学金的基础上,按照一等400元、二等300元、三等200元进行奖励;家庭贫困生,一般每年补助二三百元。”
  2010年,在张金花的号召下,在锦州就读的蒙古族大学生们成立了一个乐队。学习之余,乐队常常跟随张金花去敬老院给老人们表演节目,向他们传递社会的关爱。
  张金花的无私奉献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称赞。2005年张金花被评为锦州市“优秀母亲”,2010年获评锦州市首届道德模范,同年被辽宁工业大学授予“名誉教师”。采访中,张金花对记者说:“我来自大草原,为到锦州求学的蒙古族大学生们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只要我还能做得动,我愿意一直做下去”。
●相关链接
张金花大家谈
    ■李旸(媒体记者):一个人从平凡做起,收获的却是伟大。
■姚昕(锦州市康宁社区居委
会党支部书记):张金花的无私与博爱,展现了新时期社会道德建设的新风貌,她为我们开展道德教育树立了楷模。
■李静(辽宁工业大学学生):
张金花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辽宁工业大学一届又一届蒙古族大学生,同学们都亲切地称她为老额吉(蒙语母亲的意思)。
(王文郁/整理)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社会民声】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蒙古族大学生的妈妈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