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震
7月1日全国实施的国Ⅳ排放标准,虽然从去年推迟至今年,但与之“一路快跑”的速度相比,我国的燃油品质及国家标准却一直进展缓慢。目前,国内各个发动机厂家都基本上掌握了制造满足国IV甚至更高排放标准的发动机技术,然而目前市场的成品油品质,却只能满足低排放发动机的要求,对于国IV发动机而言,还远达不到使用要求。这种“车油不匹配”的现象,将让机动车排放控制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国Ⅳ将全国实施
在今年年初环保部颁布的《关于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第四阶段限值实施日期的复函》中表明,从2011年7月1日起,凡不满足国IV标准要求的轻型汽油车、单一气体燃料车及两用燃料车不得销售和注册登记。而对于轻型柴油汽车,暂定推迟两年实施国IV标准。
此举表明,我国将从7月1日起全面实行乘用车第IV阶段排放标准,即国IV排放标准。凡不符合国IV排放标准的新车,将无法进入工信部的新车目录。
国IV排放标准等效于欧洲的“欧Ⅳ标准”。在排放控制上,国IV标准机动车需要在国Ⅲ基础上再进一步降低30%—50%的污染物才能达标。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方茂东告诉记者:“与国Ⅲ相比,国IV在其基础上的限制又严格了一倍。简单地说,两辆国IV的排放与一辆国Ⅲ车的排放是一样的。”
按照规定,从实施国IV之日起,国Ⅲ的车型就不能上牌照。因此,最近购车的消费者,应该注意自己车辆的排放标准是否达到国Ⅳ标准,如果不是,就必须在6月30日之前办理上牌手续。
燃油跟不上步伐
汽车排放法规与油品质量紧密相关。汽车排放能否降低,除了靠汽车发动机技术的提高外,受燃油的影响更大。然而,与机动车排放标准“一路快跑”的速度相比,我国的燃油品质及国家标准却一直进展缓慢。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助理秘书长杜芳慈告诉记者,在国外,每一次排放标准的更新,不仅要求发动机燃油技术与之相适应,更要求市场上发动机用油的油品提升。而在国内,每一次排放标准的更新,进步的只是发动机的燃油技术,却没有油品的提升。
记者了解到,国Ⅳ汽油属于更清洁、更环保的车用燃油,与国Ⅱ、国Ⅲ标准相比,油品中允许的硫含量大幅减少,分别为国Ⅱ的1/10和国Ⅲ的1/3。体现在汽车排放上,国Ⅳ可削减尾气污染物排放10%左右,其中二氧化硫削减幅度高达80%。
方茂东告诉记者:“可以肯定的是,油品差,很难达到先进的汽车排放标准,先进的汽车排放控制技术需要高质量的燃油相匹配。”
但来自国内石油部门的说法是:石油企业完全可以满足国Ⅳ标准对油品的要求,只是企业增加的成本会非常高。为此,石油石化系统需要增设脱硫设备,投入资金约在200亿元至300亿元人民币之间,耗时则需要3-5年。也就是说,要想在全国范围内满足国Ⅳ标准用油至少需要4年左右。
另外,来自四川省环保厅的消息称,到2015年,四川省将全面使用国Ⅲ标准燃油,成都市主城区加油站逐步实现供应国Ⅳ油品。
实际上,我国从实施国Ⅱ排放标准以来,燃油品质均不能保证排放标准的实施。2008年全国机动车排放标准已升级到国Ⅲ,但直到2010年,部分城市车用汽油才达到国Ⅲ标准。“要想在全国大范围推广国IV排放标准,当务之急是把市场上的成品油的油品提上来,使之满足国IV发动机的使用要求。”杜芳慈说,否则,再怎么倡导国IV排放标准,也只是一句空谈。
消费者两难选择
环保标准超前,油品保障滞后,让消费者处于尴尬的境地。
记者从各地市场上了解到,由于7月1日,实施国IV标准的大限将至,国Ⅲ标准的车辆已经进入了清库存阶段。
然而,面对即将退市的国Ⅲ车和高标准的国IV车,消费者不知如何选择。成都消费者王先生告诉记者,想买一辆国IV的车,但又担心现在的油会影响车辆正常使用,甚至加重负担。
方茂东告诉记者:“要求用国IV的油,如果车主加了国Ⅲ的油,加上加油站的油品质量参差不齐,不一定都是国IV的油,就有可能对车辆排放控制系统造成一定损害。”
车辆采用先进的排放系统,在油品不到位的情况下,会使排放水平迅速下降,还容易造成车辆故障,降低可靠性和耐久性,反而增加消费者的使用负担。
另外,有企业人士反映,排放标准在市场层面,执行力度也被打了“折扣”。在之前,一些甚至还未达到国Ⅱ的产品仍在市场上销售,主要原因就是环保部只对产品下线时进行检测,企业往往借机蒙混过关,在检测时通过某些“临时”技术达到排放标准,而后真正上市销售的产品却不合格。
因此,目前排放标准与车用燃料标准脱节的“车油不匹配”现象,不仅影响了机动车排放控制的实际效果。还有可能导致假国Ⅳ盛行,这种高排放标准的执行难免会流于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