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终身”保修理念的“破”与“立”
作者:施乾元


    ■施乾元
  3年6万公里,3年10万公里,在价格战已难成撒手锏的今天,服务战正渐渐升级。日前,北京现代发布最新服务政策:为新推车型第八代索纳塔提供 “5年10万公里整车保修”服务。无独有偶,据称国内另一韩系品牌也在同期发布了相同的保修服务标准。不难看出,韩系欲借新车型的推出,以服务战的形式来提升品牌价值的苦心。
  在车型全面同质化、价格区间逐渐同一化的今天,车型的微小差别已不足以吸引消费者,产品线的进一步细分也让价格战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于是,售后服务市场就成了众多厂商竞争的焦点。尤其在保修服务的标准上,从早先的1年5000公里、两年1万公里逐渐升级,直到3年6万公里以至3年10万公里这样的新高。
  按常理说,一辆车如果有了10万公里的保修期,算是有了个比较有效的保障。对于消费者的私家车保修而言,对比以往,算是有了个终身保修的“破题”标准。但是,细究起来,这个标准却总让人觉得有点不对劲儿。问题出在哪儿?其实就在于这类标准的附加解释上,总会有这么一句“以先到者为准”。
  据调查显示,很多私家车一年行驶里程最多也不过2万公里左右,3年根本达不到10万公里。既然跑不到,那么加上个6万公里10万公里的后缀,意义又何在呢?原因其实也很清楚,两三年转瞬即逝,10万公里却难以达到,所以,只要加上一句“以先到者为准”,好看的6万公里、10万公里,其实都变成了忽悠人的噱头。
  做这样的噱头,有厂家的无奈。有专家分析,原因有二:一是厂商对汽车产品的质量缺乏信心。因为,保修期越长,厂家承担的保修责任越重——如果大批车辆在保修期内发生故障,厂家将付出巨额的维修成本,甚至还有消费者的索赔;二是售后服务往往是经销商的主要利润来源。据专业人士测算,新车的前3年是用车成本最低的,但当车辆进入4年和8万公里大保修,费用就将大涨。像刹车片六七万公里要更换,轮胎五六万公里要更换,以及电瓶的两三年更换一次等。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车辆上要更换的部件日益增加,成本也就越来越大。
  然而,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矛盾焦点,才构成了竞争的前提。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一季度,汽车产销分别为489.57万辆和498.37万辆,较去年同比增长7.48和8.08%。增势的进一步放缓,已经让一些唯数字论的市场观察人士忧心忡忡。但是,或许正是这样的数字,才会让我们的汽车市场开始冷静,去思考如何重新获得消费者一如往日的青睐。从售后服务的角度看,真想引来消费者的垂青,延长保修时间,就是关键。而这一点,也正是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以及日韩等国相比的一个差距。
  随着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市场的不断发展,消费者的观念、需求也在不断进步,要求享受全球同等的销售、售后服务的呼声愈来愈高。同时,对于厂商来说,在价格战日趋白热化,仅凭各种促销已经难以收到明显效果的今天,提供更长的保修期、更完善的售后服务这一深层营销策略可以说是势在必行。
  需要提醒的是,对于汽车生产厂家而言,要达成5年10万公里的整车保修承诺绝非易事。承诺容易践诺难:这不仅要求过硬的产品品质,更是对企业采购体系、生产质检体系、销售服务体系的整体考验。因为,车辆行驶时间越长,里程越高,发生故障的几率也越高,厂家要承担的维修成本也就越高。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1 版:汽车·观察】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终身”保修理念的“破”与“立”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