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北京停车费上调”系列报道
如何破解“停车困局”
作者:张鹏


    

■本报记者 张 鹏
  截至目前,北京市大幅上调停车费的新政已实施两个多月,一方面,市交通委宣布“道路拥堵情况得到改善”,但另一方面,停车高收费引发的矛盾冲突日益显现——广大车主怨声载道、乱停乱放不减反增、停车管理企业严重亏损、停车管理员被打离职……在停车位缺口高达270万个的北京,单纯地依靠高价停车位,能否从根本上起到治堵的作用?除了高收费和罚款,是否还有更科学的方法来破解城市的“停车难”困局呢?
  其实,停车难并不仅仅存在于北京,存在于我国,它早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人均汽车保有量远远高于中国,同样要面对停车难带来的问题。看看发达国家解决停车问题的多样化手段,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日积月累增加车位

  截至“十一五”末,北京市共有机动车停车位2172662个,而北京机动车保有量为489.5万辆,北京目前的停车位缺口高达270万个,这意味着有约半数的车辆只得“非法停放”。当然,这一巨大的停车位缺口与汽车保有量增长过快不无关系,但同时也更应归咎于之前的城市规划不够合理。
  而在西方国家,停车位早已成为了城市规划中一个最重要的部分。比如在美国大部分城市里,每当新城区开建时,停车场的总面积和可以停车的数量都要经过精确的计算。在日本,其《城市规划法》中有明确规定:新建或改建一定规模的建筑物时,必须按建筑物的使用性质配备相应数量的停车位。城市中心地区每250平方米建筑面积就应配备1个停车位,一般地区为每200平方米配1个车位。
  配建停车设施,在新的社区比较容易实现,但北京那么多老旧社区怎么办?美国纽约市的做法或许更值得借鉴。纽约在进行旧城改造中,将那些低矮、没有保留价值的残破建筑拆除后,有计划地增设停车楼,而在建造新楼时,更是留足了每家应有的停车位。
  配建停车设施,钱又从哪儿出?在国外,停车费正是其重要来源之一。按目前北京的停车位数量和机动车保有量计算,北京一年收取的停车费高达数亿元,如果将这笔钱用来修建停车楼,必然会极大地缓解北京的“停车难”问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伟认为,停车费收入应作为专项资金,主要用来建设停车位和治理交通拥堵,不能扩大使用范围,更不能挪作其他领域使用。

夜间路边免费停车

  晚上9点以后,北京大街上的车流已渐渐退潮,如果此时你走在大街小巷中,到处可以见到停放于路边的车辆。这些车的车主也多为附近没有固定车位的居民。尽管此时停放于路边并没有阻碍交通,但还是被戴上了“非法停车”的帽子。“我也不想‘非法停车’,但又能停哪儿?这里是老社区,去哪儿找正规车位?”曾在英国生活多年的任小姐认为,北京的停车管理不够人性化。“伦敦也有很多老社区,但晚上在路中间停车都是合法的。”任小姐说的不假。据记者了解,伦敦很多普通的行车道晚上都会停满私家车,只留路边靠建筑物一侧的道路供车辆通行,而到了早晨,这些停在路中间的车会按时散去,道路立即又恢复为快车道,可谓停车、通行两不耽误。通过这样的方式,伦敦满足了夜间大量的停车需求,又解决了地皮不足、无法建太多停车场的问题。“道路是公共资源,应该充分利用,不管是通行还是停车都是利用,但如果闲置就等于浪费。”任小姐对记者说。
  在美国,不但夜间路边可以免费停车,而且在商场打烊、写字楼下班后,其所拥有的停车场均会以较低的价格出租给附近居民。而在我国,一边是一位难求的停车位,另一边,白白空置一夜的地下车库、停车场却随处可见。

破解“困局”先要“面对现实”

  位于西城区的南新华街是北京出了名的“大堵点”,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就在这条街上。每天下午,“接孩子放学的车恨不得在路边停三排,可交通协管员只知道贴条,从来不见他们指挥和疏导。”学生家长李先生对此很不满意。“绝大多数在此停车的家长就是为了接孩子,一般停十分钟就走,而附近又没有足够正规停车位。”类似的场景,记者在北京小学、中关村三小门前都曾见过,被贴条的车更是随处可见。
  对于李先生这样临时性的“非法停车”,北京的做法基本上也是一刀切的“罚”,而与之相比,国外一些城市则采用了更为人性化的管理手段。
  在日本东京,同样存在接送孩子上学的临时停车问题,相关部门则采用了引导的管理方式。“针对短暂购物、等人接人这样的临时停车,东京的交管部门就推出了‘30分钟内免费停车’的活动,地点多为高架桥下等不影响正常交通的位置。”长期在日本生活的刘琨告诉记者。
  而在比利时的一些大中城市,人们在小型店铺门前的道路旁,则可以享受到20分钟的免费停车时间,同时还有专人负责指挥车主停车。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认为,北京的交管部门应该理性面对270万个停车缺口的现实,建立一套能应对现有停车环境的管理体系,变被动的管理为积极的服务。“而目前的做法无异于‘掩耳盗铃’。”
  北京的停车之乱、停车之难,绝非一朝一夕所致,更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城市的管理者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面对这一现实,从实际出发,建立一套符合现实停车环境、切实可行的管理手段。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1 版:汽车·观察】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如何破解“停车困局”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