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 夏
腹泻是夏季常见病,随着高温天气的到来,腹泻的发病率呈高发趋势。医生提醒引起腹泻的原因多种多样,需要针对病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服用药物时也应注意不同种类药物间的服药顺序。
腹泻分多种 症状各不同
北京急救中心医师鲁强介绍说,根据腹泻的病理生理特点,可以将腹泻分为4类。
渗透性腹泻往往由高渗性药物、高渗性食物、消化不良、吸收不良等原因引起。特点是禁食或停药后腹泻停止,肠腔内渗透压超过血浆渗透压,粪便中含有大量未经消化或吸收的食物或药物。
分泌性腹泻可能由食物中毒、胰性霍乱综合征、服用通便药、甲状腺髓样瘤、胃泌素瘤、糖尿病等诱因引起。特点是肠黏膜组织学基本正常,肠液与血浆的渗透压相同,粪便呈水样、量大、无脓血,禁食后腹泻症状未减轻,甚至可能加重。
渗出性腹泻可能由炎症性肠病、感染性炎症、脓疡形成、缺血性炎症、肠放射损伤、嗜酸性肠炎等原因引起。特点是粪便含有渗出液和血,腹泻和全身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肠受损程度。
肠动力紊乱可能由药物性腹泻、甲状腺功能亢进、肠易激综合征等原因引起。特点是粪便稀烂或水样,无渗出物,腹泻伴有肠鸣音亢进和腹痛。
因为腹泻是常见病,许多患者认为吃点药,“扛几天”就好了。对此,鲁强提醒民众,对腹泻不可大意,在腹泻次数少,并且没有脱水症状的情况下,可以不去医院,自行服用药物在家静养;如果病人出现了脱水、高热、昏迷等症状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腹泻服药顺序有讲究
北京朝阳医院药事部药师司徒伟提醒说,服用治疗腹泻的药物,要注意根据药品种类安排服药顺序。
治疗急性腹泻的药物可分为3类:抗菌药、吸附剂和微生态制剂。
抗菌药主要包括:黄连素、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等,此类药物主要用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腹泻;吸附剂主要是蒙脱石散,它能够吸附胃肠道的致病因子,连同大便一起排出,而且在胃肠道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层,保护胃肠黏膜不受致病因子的损伤;微生态制剂主要包括乳酸菌素、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和地衣芽孢杆菌活菌制剂等,多需要在冰箱中冷藏保存。
司徒伟说,以上3类药品单独应用时比较简单,只需要按照具体的药物说明书服用即可。但是如果需要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合用的话,是比较有讲究的,需要注意:
1.当需要抗菌药物与微生态制剂合用时,应该先服用抗菌药物再辅助给予微生态制剂,以帮助恢复菌群的平衡,而且两种药物之间至少要间隔2小时。
2.当吸附剂与微生态制剂合用时候,需要先服用吸附剂类药物,将胃肠道内的有害细菌吸附掉后,再服用微生态类制剂,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两种药物至少间隔1小时。
3.当需要以上3类药物一起应用时候,抗菌药物需要最先服用,以达到杀灭病原菌的作用;微生态类药物需要最后服用,才能发挥其疗效;吸附剂类药物需要在这两种药物之间服用,而且与每种药物之间均需要间隔1小时。
4.长期或剧烈腹泻时候,体内的水、盐的代谢容易发生紊乱,常见的为脱水症和钠、钾代谢的紊乱,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同时,还应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以调节不平衡状态。
●相关链接
国家食药监局预警细菌性食物中毒
6月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 《细菌性食物中毒预警》(以下简称《预警》)。
《预警》指出,可引发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常见细菌及食品有:沙门氏菌,易受污染的食品有肉、禽、蛋、鱼等;葡萄球菌,易受污染的食品有奶类及其制品、糕点、熟肉等;蜡样芽胞杆菌,易受污染的食品有剩米饭、米粉、奶、肉、豆制品等;志贺氏菌,易受污染的食品有冷荤凉菜等;副溶血性弧菌,易受污染的食品有海产品、熟肉、咸菜、禽肉、禽蛋等;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易受污染的食品有熟肉、牛肉、牛奶及其制品,蛋及蛋制品、蔬菜、水果、饮料等。
《预警》提示民众在家就餐时,蔬菜尽量熟制后再食用。如果生食黄瓜、西红柿、生菜等蔬菜,应将蔬菜充分浸泡、清洗、消毒,加工制作用刀具、砧板、容器应专用、生熟分开,用前消毒,用后洗净,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