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登录教育部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的官方网站查询教师资格证书时,该网站系统弹出了“请填写证书编号”的提示对话框。 (资料图片)
■本报首席记者 胡 军
近期,“在校大学生冒充名师在培训机构任教”“培训机构假优秀教师扎堆”等有关民办培训机构虚构和浮夸师资资质的新闻不断见诸媒体,本报记者也曾接到过多位学生及家长对其所在民办培训机构师资资质的质疑。那么,目前国内的民办培训机构的师资情况到底如何?对此,日前本报记者对国内多家民办培训机构进行了明查暗访,结果发现,由于国家对于民办培训机构的师资资质并没有明确的准入标准,多数民办培训机构的师资大多来源于社会招聘,且其岗前培训把关不严,存在明显缺陷,而真正严把准入关、实施严格岗前培训的培训机构则凤毛鳞角。
民办培训机构普遍存在虚夸师资资质现象
“可以这么讲,一对一、一对几、小班等授课多数就是家教大杂烩,授课的大都是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有的甚至就是在校大学生。此外,还有很多培训机构把自己旗下的师资吹得天花乱坠,又是什么名师、星级教员,又是什么金牌讲师之类的,其实都是这些培训机构自己封的或在一些社会机构搞的收费评选活动中评选出来的,真正的名师资源太有限了。”对于眼下多数民办培训机构存在的夸大师资资质现象,曾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某培训机构兼职一年多的应届毕业生小王告诉记者:“都是利用家长认为‘高价的肯定是高质量’的心态,先吹嘘名师,然后收取高价。那些所谓的名师充其量能在招生的时候露个面,然后撇几本教案给我们,再往后就极少露面了。”
正如小王所讲述的情况,记者对北京、石家庄、合肥、南京、哈尔滨等地的部分民办培训机构进行调查后发现,多数培训机构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夸大师资资质,打着名校名师的招牌进行招生的情况。
在哈尔滨市的一家民办培训机构,工作人员告诉以学生家长身份前来咨询的记者:“什么话啊,有教师资格吗?个个都有,我们这儿可都是名师,好多都是在校的或者退休的高级教师,没这个实力能行啊。”对于记者关于授课人员是否都有教师资格的提问,该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表现得很生气。而事实上,记者的一位朋友前几天刚好去这家培训机构进行过面试。他告诉记者:“哪有那么邪乎,我去面试的时候,看到好些大学生都通过面试了,好些上课的明显就是在校学生,一脸的稚气。这么跟你说吧,交完钱,真正一上课,就变成名师指导,而不是名师授课了,都那样。”
对于眼下许多消费者存疑的师资问题,瑞思学科英语的一位市场高管告诉记者:“不是替同行说好话,确实相当为难,在师资方面。有很多都是出于宣传的需要,若没有真正拿得出手的师资,谁会来报名呢?而且,事实上,很多名声很响的师资,可能都名不副实。在很多时候,有没有教师资格证书还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关键是看责任心,看这个企业是否有教育责任心,所聘请的师资是否真的有责任心。”
部分民办培训机构的岗前培训如走马观花
目前,对于民办培训机构的师资是否必须具备教师资格,国家尚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明确的要求,因此,多数民办培训机构都是在社会上招聘那些取得或未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人员,招来后再经过短暂的岗前培训,然后便让其进入授课岗位。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相对较为正规的培训机构才会对招来的人进行岗前培训,但一般都是半个月的培训时间,半个月的实习时间就差不多了,有的甚至只搞个三五天的培训,简单地学习一下教案就让其参与授课了,很难保证教学水平。“其实大家都知道,别说三五天,就是半个月或一个月,在那么短的时间里是不可能培训出什么优秀教师的,可能连教材都还没吃透。”对于目前许多民办培训机构的岗前培训,北京市某著名培训机构市场运营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但是,企业都得面对现实,培训机构不像学校那样的事业单位师资较为稳定。培训机构招聘来的社会人员流动性非常大,有一半左右的人,在3个月左右就会离职,企业不敢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搞岗前培训,万一刚培训完人就走了,那损失就大了。”
另据曾在多家民办培训机构供职,负责岗前培训一年左右的李小姐介绍,多数培训机构的岗前培训就是熟悉一下教材,更多的是教参训者怎么应付家长的询问,不要随便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和经历等,至于其它有关教育的知识,在岗前培训中则较少涉及,大多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从记者亲身体验过的北京市各大培训机构的岗前培训来看,目前只有北京鼎盛·彼昂教育集团确实在此方面不惜高成本。据了解,该机构成立了内部的教育学院,不管是否已经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书,所有入职人员的岗前封闭培训都长达2个月时间。在此期间,除熟悉教材和教学要点外,还要求学习包括《学生安全控管与急救措施训练》《儿童心理学》《多元智能在教学中的应用》《课堂管理》《如何长久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何保证孩子的学习效果》《有效沟通》《爱心执教》等多门专业课程。培训结束后,参与培训的人员还必须通过严格的培训考核。不仅如此,进入岗位后,授课人员仍将接受定期的阶段性复训和考核。
对此,北京鼎盛·彼昂教育集团董事长刘宏冰先生的见解相当深刻:“我很清楚人员的流动性,也很清楚岗前培训投入过大的风险,但是要做好教育,必须得有良好的师资,有良好的教育职业心态和职业操守,否则不仅不能让孩子们学到知识,甚至有可能会对其学习的积极性构成伤害,这有悖于从事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昧良心的。”
消费者查询教师资格证书困难重重
日前,浙江省宁波市知名的“魏老师家教”被《钱江晚报》等媒体披露造假,这家在浙江省镇海、江东、海曙、慈溪、余姚等地享有一定名气并设立有分部的培训机构,并未在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其主要负责人魏老师也被证实从未在该机构宣称的浙江省著名中学——镇海中学任过教。该机构江东培训点的负责人谢校长被宣称为是省级优秀教师、全国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园丁、省语文竞赛优秀辅导教师、市教学能手等,但该培训机构的员工表示,其两三年前来此任教时大学尚未毕业。
对于部分培训机构虚构师资的情况,宁波市消费者叶先生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培训机构说的那些师资完全不知道该从哪里去查,甚至有的说是哪个名校的老师,只能通过私人关系去打听是不是真的。如果能查询,许多造假的师资就会很容易被辨别出来,可惜,没有。”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超过半数的消费者对一些民办培训机构的师资产生过质疑,但都苦于无处印证,而且也不好意思直接向培训机构直言要查询师资的资质。
对此,北京消费者郭先生的说法极具代表性:“别说他(她)可能没有教师资格证书了,即使他(她)真的有,拿出来给你看一眼,你又上哪去查真伪呢?我登录过教育部的查询网站,需要你完整地输入被查询人的名字、身份证号码、教师资格证书编号等信息才能成功查询,上述条件缺一条都查不出来。你想想,人家能把这一整套信息都提供给你吗?”
为了验证郭先生的质疑,记者登录了教育部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的官方网站——“中国教师资格网”进行了查询,结果发现,在记者输入了名字、选择了证件类型并输入身份证号码后,该系统确实弹出了一个要求“输入证书编号”的提示对话框。
对于教师资格查询的困难,郭先生表示了不解:“真的搞不懂,教师资格证书为什么不能向公众开放查询,难道这也涉及到个人隐私吗?其实只是职业资格而已!可以这么说,那么多机构敢明目张胆地宣传虚假师资、给一些师资伪造各种名头的资质,其根本原因就是信息的不公开、不透明,没法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