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晓哲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为部分学生发放绿领巾,要求这些学生佩戴。据该校教师解释,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所以该校便为这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巾以资激励。但家长并不认可这一做法,指责此举会对孩子心理造成极大创伤(据10月18日西部网报道)。
当地小学以绿领巾来鞭策后进学生,是一种严重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古代先贤孔老夫子在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理念,其意包含有教育对象的普适性,也包含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教育辩证法思维。实际上,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和优势,有些学生这方面有特长,有些学生可能在那方面有特长。以一个学校或教育者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好中差,这本身就是一个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爱迪生在小时候是一个差生,不仅“笨”还考“倒数”,退学之后在其母亲的教育引导下却成了让世人敬仰的大发明家。教育的本质和道理正在于此。而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同样越来越排斥给学生划分好中差和排名次的做法,时下中小学里给学生排名的做法已被越来越多的理性的教育工作者所唾弃,反映出来的正是符合和尊重教育规律的理念。
在旧的教育理念中存在鼓励先进和鞭策落后的说法,但采取什么样的鞭策手段,以及应不应鞭策值得商榷。笔者以为,在理性的现代教育理念中,其实鼓励本身也是一种鞭策,对于未受到正面激励的学生,不激励、不鼓励本身就是一种鞭策。在成人世界里,我们愈来愈多地以激励来代替鞭策,对心灵发育尚不完善的中小学生、幼儿群体更应如此。
给学生戴绿领巾的这种做法,显然更注重惩戒性鞭策而忽略了正面鼓励。这样单纯注重鞭策却不考虑学生心理感受的教育方式,本质上和对学生犯错后毫不留情地用教鞭打手板一样,会直接伤害学生的自尊、人格,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歧视。
当地学校的绿领巾教育方式,其出发点值得肯定,但伤害的是学生的心灵,满足的或是教育者的功利之心,本质上又属于一种饥不择食的拔苗助长,还是早日叫停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