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定期注册的其他行业考试一样,教育部今年将在两个省份先期开展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试点,建立“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教师准入和管理制度。如果这一制度在全国推开,那么,全国教师都要接受每5年一次的定期注册考核,考核不达标的老师将被迫退出教师队伍。
据悉,每5年一次的定期注册考核,并非要重新进行一次资格考试,而是对这5年内该教师的方方面面进行评审。考核内容包括师德、业务及教学工作量等。师德将作为首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决。
那么,这一制度将给教师带来怎样的影响?
现状:重复考核带来双重压力
在一般人眼里,教师是一个工作稳定、旱涝保收的职业。
教师准入和退出机制的建立,势必会形成一定的竞争压力。而针对教师资格证无时限导致部分教师不合格等问题,教育部出台的措施直指积弊,这同时也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对此,有老师直言,这样的竞争必然会促使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学习,也为其注入更多的活力。
任何学习和考核都是要有内需才会真正有效地促进学习,但不能流于形式。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对此表示:“教育部的用意无疑是好的。可是,谁来进行评审、考核却是一个大问题,由于关系到是否还能做教师,所以此举很有可能给教师群体带来更大的压力。”
中学教师张松表示,他所在的学校,每年都要对教师进行履职考核,对一年中教师的品德、能力、出勤以及成绩等多个方面进行评审。张松坦言,履职考核所带来的压力,贯穿了每一天。学期中时,除完成大量教学及学生工作任务外,还要花大量时间准备教案,撰写教学心得,而这两项都是履职考核中的重要评审项目。
对于此次新规,张松表示,现有的各种考核名目众多,但内容大都趋同,无非师德、业务及教学工作量等,如此一来,容易形成重复考核,给教师带来双重压力。
教师:师德好坏不能仅凭考核判断
师德,作为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既是社会及广大学生家长期待教师进行提升的重要部分,也是此次教育部5年一考的重要考核内容。老师聂云飞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要提升师德,不单是考核能考出来的。”他表示:“本来管理学生,对学生学习、心理状况等进行辅导,是我们教师的责任。但是,如今的很多学生问题,单凭老师自身的力量根本解决不了。”比如,很多学生出现早恋现象,背后是复杂的社会条件影响。诸如这些都是一个老师所不能解决的。
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看来,对很多教师的评价因素仅通过考试是无法体现的,诸如对学生的爱心,对教师专业的信仰等。而从另一方面说,通过考试对教师资格进行评价认证,则容易使部分虽然拥有真功夫但却不擅长于考试的教师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反倒是培养了一支善于考试的教师队伍,其真功夫到底有多少,那就不得而知了。
专家:建立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机制
“我国教师行业存在的很多问题,都有赖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而这取决于两个方面。”储朝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首先,教师整体素质要提高,需要有专业的组织、协会在其中充分发挥作用。他介绍,在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有专门的教师协会,该协会负责组织教师培训,制定教师行业规则,与社会及政府进行沟通联系等。而我国情况特殊,长期以来对教师的评审评价,多由政府主导进行,继而导致教师素质评价标准及由谁来评价的问题被弄得模糊不清。其次,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取决于每一位教师自身是否积极乐意从事教师工作,这需要国家和社会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和地位。“在我国,考试是被使用得最多的教师考核方法,这与世界大多数国家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为主的机制是恰恰相反的。”储朝晖表示,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应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机制。他认为,行政化的资格评价,使得在教师准入上大量重视的是个人学历,考核上重视的是量化指标,这是外行的评价标准,不利于教师自身发展以及教师之间沟通交流,甚至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
储朝晖说,当下教师压力,很大程度上是由各种评审考核中的考试机制造成,如果拥有教师专业组织,教师们又喜爱教师工作,积极主动起来,那么,教师高素质,便真正有了保证。
(范 君 靳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