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诚信是福 失信是祸
作者:左右


    ■左 右
  “尾生抱柱”的典故出自《庄子.盗跖》一文,讲述的是鲁国一名书生与一女子相约的事。尾生早早来到桥下等候,过了很长时间,那女子也未践约。此时天降骤雨,山洪暴发。尾生想:我既然答应那女子,断不能离去。就这样,他继续坚守桥下。可是,此时一个急流冲来,尾生便死死抱紧桥柱。等大水退去,那女子赶来,却见尾生仍抱着桥柱,但早已停止了呼吸。这一则古代诚信守义的故事令人感叹不已。
  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们这个有着灿烂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民间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警句。几千年来,一诺千金的佳话不绝于史,广为流行。“无信是祸,诚信是福”已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
  遗撼的是,时下,求诚守信的规则似乎淡出我们的视野。从市场反映的情况来看,制假售假、合同欺诈、恶意欠薪、学术不端……种种行为,就像病毒一样侵蚀着社会的肌体,像“沙尘暴”一样吞噬着信用的“绿洲”;从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司法公信、社会诚信来看,失信已成为不容乐观的严峻现实,成为一种人人痛恨的一大公害,成为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
  例如,南京冠生园因陈馅事件,使这个老字号因失信而破产倒闭;河北三鹿奶粉事件,不仅使一个名牌企业倒闭,而且使我国奶业信誉尽失;瘦肉精事件,同样使一个名牌企业遭受重创……由此可见,诚信的缺失带来的是灾难。
  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企业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明朝刘基在《郁离子》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商人过河,因船触礁落水。他大呼救命道:“谁能救我给他100两银子!”一个渔夫将其救上岸后,他却只给80两银子。渔夫斥责商人不讲信用。后来,这个商人再次乘船又落入河里,他还像上次一样呼救,正巧又碰上了那次救他的渔夫。只见渔夫对周围的人说:“这个人言而无信。”人们听了渔夫的话,也都不去救落水的商人了,此商人就这样被活活淹死。这恐怕就是人们常说的:“诚信成为诚信者的通行证,失信成为失信者的墓志铭。”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我们当以此为契机,加强诚信社会建设。有这样一句名言:“以诚感人者,人亦诚应;以诈御人者,人亦诈应。”这是对应的因果关系。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以诚信为本,这是立足社会的底线。否则,就可能“一失信成千古恨”,甚至“一失信而丧命”,最终吃亏的还是失信者自己。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4 版:品牌保护】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诚信是福 失信是祸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