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从医56年无医疗纠纷的秘诀何在
作者:余翔


    ■余 翔
  在媒体接连曝出“八毛门”、“录音门”、“砍杀门”、“弃婴门”,将紧张的医患关系再次推向公众的视野时,11月14日《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让人眼前一亮。该报道追记了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刘琼芳的感人事迹,自1955年从家乡广东省分配至石家庄市工作,到今年7月9日因病去世,刘琼芳一直工作在医疗一线,在长达56年的从医生涯中,从未发生过一起医疗纠纷和事故。
  从医56年无医疗纠纷,在医患矛盾坚冰难融的背景下,堪称一个奇迹。刘琼芳大夫靠什么和患者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赢得了患者的充分信任?报道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为我们提供了答案——“这个带些许广东方言的老太太坐在病人床头,拉着病人的手问病情时,总是格外有耐心,一聊就是几个小时。几十年来,往往就是通过看似最没有技术含量的话聊,她无数次给已被‘判了死刑’的病人找到一线生机”。
  作为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医生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这些患者有不同的年龄、性别、体质、个性,充分倾听他们对病情的描述,仔细查探疾病的表征,既是对他们的尊重,也有助于准确诊断病症。而现在,还有多少医生会像刘琼芳大夫这样耐心细致地问诊?国内一份大样本调查显示,门诊医生平均只肯听病人述说病情19秒,超过这个时间,医生就会打断病人开处方。这样的医生如同工业化生产流水线上的蓝领工人,患者在他们眼里只是无差别的物件,就等着被快速地贴上分类标签。被匆匆打发的患者感受不到医生发自内心的关心和关爱,怎么可能不疑虑重重?一旦发现被误诊,又怎么可能不怒气冲冲,乃至引发激烈的冲突?
  晋代名医杨泉在《论医》一文中说:“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好医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好人。刘琼芳大夫的问诊态度,让患者感受到一颗仁爱之心的真情关切,即使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无法被救治,患者仍然会把这样的医生视为可以托付生命的人。医患之间有了这样的信任,矛盾冲突自然无从产生。这,就是刘琼芳大夫从医56年无医疗纠纷的秘诀所在。
  医生和患者,面对疾病这一共同的敌人,理应是并肩携手的战友,而非相互猜忌甚至拔刀相向的仇人。刘琼芳大夫的事迹告诉我们,让医患关系回归正常轨道,关键还是在医生这方面。多一点仁爱之心,多一点对患者的真心关爱,自然能融化日积月累的不信任坚冰,重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最近在一个论坛上发言所说,在现有体制下,面对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医生要有爱心、责任心与进取心,做好自己才是根本。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社会民声】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从医56年无医疗纠纷的秘诀何在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