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赞皇县孤山村南台庄8位农民自建感恩书院——
村民们在听专家讲课
■汪可友本报记者 李 建 文/摄
11月26日,河北省赞皇县孤山村南台庄东北角一个小院里,100余位村民正在认真聆听老师讲述孝道文化。话题刚开始,不少人已感动得流下热泪。记者了解到,这个被网友们誉为“乡村版百家讲坛”的感恩书院,是由南台庄的8位农民发起,全村150多位农民捐款修建的。书院建成1年来,已举办讲座6场,听众近1000人。近日,记者前往孤山村南台庄进行了采访。
感恩书院教人学会感恩
南台庄东北角有一个新砌的青砖小院,门口条幅上写着“感恩书院”4个大字,这便是书院所在地。院里有一间约100余平方米的教室,记者看到,这间能容纳160多名听众的教室配备了音响、投影仪、电脑和空调。教室内讲台的背景墙上,是一幅万里长城横幅长卷,上面写着“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讲台一侧的小书架上,整齐摆放着各届人士捐赠的图书。讲台两边的墙上,悬挂着书法作品。“以前每到冬闲时节,村民们喝酒赌博的现象较多,有了感恩书院后,这些恶习渐渐少了。在这里,村民们既能学习传统文化,还能学到农业知识,真是太好了。”前来听课的村民白春香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孝顺老人的多了,婆媳吵架的少了,风气越来越好。“以后凡是来书院听课的,我一分钱也不要,义务拉大家来听课。”说这话的是外村的一位出租车司机。原来,距南台庄15多公里外一个村子的几位村民,专程包了他的出租车来感恩书院听课。“反正等人也是闲着,我就抱着随便听听的态度听了一会儿课,没想到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下课后,这位出租车司机激动地对记者说,“今天听课的收获比挣到手的这几十元的车钱要多得多。”“来这儿听课的,不仅有本村的村民,还有很多外村、甚至外县的人。有时候人多,教室里面坐不下,大家就坐在院里听。很多人听过课后,都说要在自己的村里也办这样一个书院。”说起感恩书院,8位发起人中的郭喜志难掩心中的喜悦和自豪。
8人垒砌心中的梦想
“现在生活是越来越好了,但村里人文化水平不高,一些人不懂得孝敬老人,不会教育孩子,我们想通过这个书院逐渐改善村风民风。”说起办书院的初衷,45岁的农民姜新曲对记者如是说。
2009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姜新曲在和几位村民聊天时,说起了她最爱看的电视节目“百家讲坛”。“听专家学者讲课可长知识了,咱们是不是也在村里办一个农民学堂呢?”当她说出这个想法时,在场的人都兴奋了,并很快开始了行动。村民郭志行决定,将自家的旧宅院捐出来做讲课的教室。
2010年1月,姜新曲等人请来了赞皇县的国学研究者秦瑞珍老师为村民们讲授孝道文化。没想到第一次讲座就全场爆满,挤不进教室的村民就站在屋外的寒风中听课。姜新曲等人深受鼓舞,决定要给村民们盖一间宽敞舒适的书院。
建书院的行动得到了全村人支持。姜新曲、郭振山、郭喜志、郭志群、郭永志、白国锋、郝俊凤、姜素爱8位发起人,每人捐出1000元。此后,150多位村民陆续送来了各自的捐款。不到半个月,就筹集建设资金3万多元。2010年7月,正是农忙之时,8位发起人冒着酷暑,一砖一瓦地垒砌着心中的梦想。经过30多个日夜辛劳,书院终于建成了,大家又开始想办法,通过各种渠道请老师来书院讲课。
渐渐地,感恩书院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吸引来了一批热心公益事业的专家、学者和爱心人士。河北省教育厅国学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袁俊生、石家庄学院国学讲师吴国斌、石家庄邮政学院国学讲师王丽伟等先后来书院义务为村民们授课。爱心人士还为书院捐赠了方凳、空调、图书等物资。
“我当时建议给书院起名为感恩书院,大家都特别赞成。”郭喜志说,“我们都希望能通过书院感动大家,让村民们更懂得尊老爱幼,更懂得感恩。”
期盼书院发挥更大作用
“目前,书院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但还是有一些人抱有抵触情绪,觉得这是不务正业。”姜新曲说,要改变一些人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会想办法把书院办下去。“当然,多数乡亲们还是支持我们的,他们给了我们力量。”郭喜志对记者说,“现在村里村外来书院做义工的人越来越多,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都是为了把书院越好。大家的行为也在感动着我们,都在想书院下一步如何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更充分地利用书院现有的资源。”郭喜志说,虽然书院每周有两个晚上有讲座,但平时基本上是闲置着。他和大家商量,想把书院建成一个老年活动室,白天的时候让村里的老人们在这里聊天娱乐,晚上的时候在这里办各种学习班。“我们的文化程度都不高,缺少智慧,特别希望一些有识之士给我们提出宝贵的建议。”姜新曲把这个愿望告诉了记者。同时,她还特别希望记者能向公众发布一个消息,那就是希望能有农业科技、法律、心理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来感恩书院讲课,因为这方面的知识,是农民们所渴求的。
“希望通过书院点燃一盏小小的灯,用微弱的光照亮更多的人,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去寻找更多更亮的光明。”只有小学文化的姜新曲说这句话的时候,眼中有憧憬,更多的则是一份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