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流行性出血热如何早发现
作者:王照重


    ■本报记者 王照重
  近日,山东省卫生厅公布了出血热疫情情况,2011年青岛市发病249例,死亡13例,疫情特点是主要分布在青岛郊区五市,呈零星发病状态,局部地区有上升现象。1月5日,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王志强医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出血热病例增加属正常疫情波动,大家不必惊慌,疫区百姓要抓好防鼠灭鼠工作,做到早发现、早休息、就近治疗。
  据王志强介绍,肾综合征出血热(简称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主要由鼠类携带的汉坦病毒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7—14天,典型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临床表现为:起病急,有发热(38—40℃)、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颜面、颈、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似“酒醉貌”(三红);多伴有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常出现低血压、少尿及多尿现象;眼球结膜、咽部及软腭充血;咽部、腋下、前胸等部位可见出血点(点状、条索状、簇状),重者可见大片瘀斑或腔道出血;眼睑、面部因渗出而水肿,肾区有叩痛。
  出血热如何早期发现?王志强介绍,在流行疫区内如遇下列情况应想到本病:急起发热,全身高度衰弱乏力,伴有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发热伴“三痛”、肾区有叩击痛及全身痛;发热伴“三红”、眼结膜、咽部、充血潮红。发热伴有出血现象:眼球结膜、软腭、咽部、腋下、前胸等部位可见出血点(点状、条索状、簇状或抓痕样),束臂试验阳性;血象检查,血小板减少,出现较多的杆状核白细胞及异性淋巴细胞;发热尿蛋白阳性,且迅速增加;发热伴有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增高,用其他原因不能解释。对以上患者应及时采集血清检测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或病毒核酸等,以便确诊。
  面对疫情,王志强介绍,预防出血热,首先抓好防鼠灭鼠工作,控制和消灭传染源。要科学灭鼠,抓住流行高峰前的有利时机,在爱卫会的统一安排下,每年春季和秋冬季开展2次集中式灭鼠。混合型疫区春季重点在居民区灭鼠,秋冬季重点在村镇及其周围野外灭鼠;家鼠型疫区重点在居民区灭鼠。居民区和野外均以毒饵灭鼠为主,要统一配制鼠药,严禁使用剧毒鼠药。灭鼠前做好群众的发动和灭鼠员的培训。对港口、码头、机场、车站、仓库、食品厂、副食店以及列车、轮船等场所,发现鼠类增多及时组织灭鼠。同时,住宅、食品生产加工和粮食贮藏等场所注意防鼠,减少人鼠接触机会。其次,要做好预防接种,保护易感人群。要在流行高峰季节前1个月内对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接种疫苗。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全程规范接种疫苗。
  在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防病知识水平的同时,还应该搞好环境治理,要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保持居室干燥和通风;床下不放杂物和食品;生活垃圾日产日销;科学灭螨、防螨;处理好村内外草堆、粪堆和垃圾堆“三堆”问题。发现出血热疑似病人,要贯彻“三早一就”(早发现、早诊断、早休息、就近治疗)原则,把好三关(休克、少尿及出血关),尽快明确诊断,针对临床各期的病理生理改变,采取预防性治疗及防治合并症的治疗措施,对病人的血、尿及其污染物和宿主动物的尸体等,及时进行消毒,防止污染环境,避免疫情扩散。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3 版:服务·健康】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流行性出血热如何早发现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