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一些幼儿园给孩子普遍发奖,让家长和孩子疑惑——
人人都有奖到底谁最棒
作者:胡军
图片


    ■本报记者 胡 军
“以前还只是听说,没想到自己竟然赶上了,一个班所有的孩子都有奖,真搞不懂这样做到底要给孩子们传达怎样的寓意?”日前,北京市某民办幼儿园小班孩子家长董女士拿着儿子刚获得的奖状,感觉有些莫名其妙。她对记者说:“不挂在墙上吧,怕孩子不高兴,可挂上了又总觉得别扭。”
  据记者了解,目前在幼儿教育领域滥发奖的现象正日渐严重,许多民办幼儿园和幼儿培训机构都热衷用这种方式来激励孩子学习。但在现实中记者发现,这种激励方式不但没有起到教育者预想的作用,反而还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让其对奖励熟视无睹。
  人人有奖成幼儿教育机构惯例
  “都有奖吧。我身边的一些朋友,孩子上幼儿园或培训班的,到学期结束时都能拿到个奖项,不就是一张奖状嘛。”听完记者的提问,辽宁省沈阳市市民李先生爽朗地告诉记者,“这事都不用问,基本上个个都有奖,反正买张奖状也花不了多少钱,还能让家长和孩子都高兴。”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许多民办幼儿园和幼儿培训机构都会在学期结束或学生结业时,给每个学生颁发奖状等各种奖励,有的幼儿培训机构甚至还会在一个学期内多次给孩子颁发各种名目的奖状。对此,从事多年民办幼儿教育的黎女士表示,给班上所有孩子发奖状已成为近两年来幼儿教育领域的惯例。她告诉记者:“大家都那么办,你这个园、这个班不这么办倒显得有些另类了。这种奖励又不像各级三好生那样,有非常严格的选拔程序,幼儿园给自己的学生颁奖充其量也就算是一个激励,或者说纪念意义更大一些。而且,现在孩子升学都需要看各种证书,这种奖状之类的东西虽不算硬气,但许多家长还是认为,不管有用没用,有肯定比没有强。”
  人人有奖可能削弱奖项的激励作用
  日前,记者在北京市某幼儿园一个班的元旦汇报活动中看到,全班30个孩子,每个孩子都至少领到一张奖状,而且奖励项目设立得非常随意,比如创意奖、优秀表现奖、优秀表演奖等。“这些奖项都是随意设立的,有针对课堂表现的,有针对活动参与的,有针对课堂表演的,各种各样,我们的目标是尽可能让每个孩子都能拿到一张奖状。”北京市某民办幼儿培训机构负责人陈先生告诉记者,“在设立各种奖励时,老师们都会尽可能地发现孩子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突出表现,然后再归类进行设奖。”
  对此,资深民办幼儿教育人士陈先生认为,这些奖项虽然与传统的三好生等奖项相比不太正规,但老师也能通过这一方法更清楚地判断出一个孩子在哪些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或更有天赋,比单纯设立综合性奖项更有针对性和激励作用。然而,陈先生同时也表示,这种奖励方式确实存在削弱激励作用的问题,可能会导致孩子以后对奖励看得都比较淡,甚至对其彻底失去兴趣。
  人人有奖源自激励教育理念
  据资深教育研究人士介绍,目前之所以在幼儿教育培训过程中就出现人人有奖的滥发奖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国内整个幼儿教育领域的滥发奖现象都特别严重。例如,在某省组织的一次中小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奖率高达63.03%。其中,一等奖174名;二等奖5686名;三等奖1.1万余名。此外,这些奖励的发放还存在事先确定比例问题,比如某个奖项将获奖比例确定为一等奖0.6%、二等奖20.3%、三等奖42.1%,总获奖率70%封顶。这种做法让奖励完全失去了意义;二是目前国内的民办教育领域普遍引进国外的所谓激励教育理念,过度强调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大量使用夸奖和表扬,从而催生了学期末滥发奖的现象。
  对此,北京某著名教育研究机构专家刘教授认为:“这种现象非常危险,是对激励教育理念的歪曲使用。事实上,这种打着激励教育理念发奖的做法,从表面上看是通过对每个学生的表彰来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但其中却隐藏着导致学生获奖荣誉感下降的隐患,若如此这般,激励也就成为了空谈。”
  有关专家指出,发奖过滥现象反映的其实是教育工作者把关意识不强和责任心缺失的问题,学校把本应该由自己去判断和把关的责任,转嫁给了其他需要从奖励中判断受奖者能力的机构或个体,比如用人单位或家长,这是非常不严肃的,并可能干扰教育者对幼儿的教育和引导。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C3 版:生活【教育】】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人人都有奖到底谁最棒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