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产销数据出炉
1月12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了2011年我国汽车产销数据:分别为1841.89万辆和1850.51万辆,较2010年分别增长0.84%,和2.45%。
点评:在一年1800多万辆的产销基数之上,如果每年依然保持以往的高速增幅,将是一场灾难。
略有增长,增幅回落,也许是好事。
2、三包再次征民意
国家质检总局1月16日公布了《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 (第二次征求意见稿)》,其中三包有效期由不低于4万公里改为5万公里,退车期限由原来的30日延长至60日,建立争议处理专家库,强调了生产者的义务。
点评:这一版征求意见稿预示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扩大化这一可喜趋势,更为巧妙的是,通过建立争议处理专家库的方式,绕过了以往关于第三方鉴定机构如何建立这一争议焦点。立法者态度很明确,不能让鉴定拖三包的后腿。
3、49款新能源车免征车船税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工信部刚刚发布的《关于不属于车船税征收范围的纯电动燃料电池乘用车车型目录》,明确了首批49个产品型号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船税,其中纯电动车42个,燃料电池车7个。
点评:通过国家税收杠杆,对电动车大开绿灯,可视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大利好。遗憾的是,混合动力车尤其是深度混合动力车不在其列。丰田的如意算盘再次落空,丰田在华新能源策略的失误或许在于,没有培养出一个足够强大的竞争对手。
4、校车国标“鼻子”之争落定
《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专用校车座椅系统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两项国家强制性标准日前通过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客车分技术委员会审查,其中对是否一定是“长鼻子”不作硬性规定。
点评:取消“长鼻子”硬性规定,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防止垄断造成的不正当竞争,导致一家独大。毕竟200万辆的校车需求量造就的约5000亿元的蛋糕不能一家独享。
(点评:谢莉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