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钧
2月22日,工信部正式对外公布《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工信部预计,到2015年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将超过50万辆。
不过,笔者认为,按照目前的实际状况,要想实现工信部规划的这一目标有一定难度。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新能源汽车全年产销量分别为8368辆和8159辆,均未过万。截至2011年底,示范城市实际运营新能源汽车约1.5万辆,与国家总体示范推广目标2.5万辆也有不小差距。
但是,这并未打消地方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动热情,据统计,2012年,各地公布的目标总数将近8万辆,其中,深圳今年预计上路4500辆,合肥、杭州则将这一年度目标推高到逾2万辆。多家车企还在大干快上,其中北汽将2015年新能源汽车目标定位在15万辆;广汽更是将产销规模放大到20万辆;长安汽车则计划2014年实现产销15万辆。仅仅上述三家,“十二五”末产销目标已达50万辆。但有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各车企所透露的目标,实际上更多的只是起到宣传作用,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与地方政府通过采购大力支持相反的是,普通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并不热衷。有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受访者比其他国家的受访者更关注环境影响和安全性。而让受访者在选购新能源车时犹豫不决的主要因素则是:电池续航里程、与充电站的距离、可靠性和安全性。约有77%的消费者表示,他们不会在近两年内购买新能源汽车。主要是因为目前的技术还不成熟,而且价格也太高,还不如买一辆技术先进的汽油发动机汽车。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三大核心技术——电机、电控及电池技术积累均落后于日美等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还卡在技术这个难题上。目前我国燃料电池行业缺少成型的上游产业链,大部分关键材料和零部件都依赖进口,造成整体上受制于人的困局。此外,市场、车价、标准以及政策导向等诸多问题,让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企业备感纠结。
面对压力,政策的支持也是空前的。今年“两会”开幕当天,科技部发布《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摘要)》,试图重新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确立明确的发展方向。3月7日,财政部出台《节能型或新能源车船减免车船税实施细则》,有意弥补此前的缺憾。然而,新能源车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似乎并不乐观,至少产业界没有再现5年前的雄心与冲动。
今天,企业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上面临两种抉择:一是像丰田汽车那样投入大量资源,争取在未来角逐中获得超额利润,但也可能面临巨大风险;二是根据自己的力量,在国家支持下投入适度资源,待新能源汽车真正形成市场时再大力进入。总之,发展新能源汽车不能头脑发热,一哄而上。新能源车是个系统工程,政府与企业都要稳步推进,不仅要通过技术升级、产业转型来解决,也要社会配套设施、行业标准协同推进。既要有足够的远见,又要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