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们将给媒体和公众一个明确的说法。”近日,在被问到百思买的回归计划时,五星电器新闻发言人、副总裁景星如是说。自2011年2月百思买宣布撤出中国市场,并撤空相关管理人员后,这家被百思买全资收购的中国家电连锁企业,就一直被追问着类似的问题。不过在很多家电行业人士看来,百思买这家全球家电连锁大鳄回归与否已经不再重要,此前的退出已经使其经营多年积攒的客户和品牌挥霍殆尽。“我从未在价格如此敏感的市场上工作过。”百思买最后一任中国区总裁宋大卫曾如此感叹,他将退出的原因归咎为模式不能适应中国市场。
但业内专家刘步尘认为,“对于连锁企业来说,规模上不去,只能提高单店盈利来摊薄成本,但百思买两者都没做到。”百思买“买断经营”和自聘销售员的零售业态,使得他们的开店成本居高不下。
与沃尔玛的模式类似,百思买通过规模采购低价买入供应商的产品,然后利用自有员工加价销售,赚取其中的差价。依靠这种商业模式,成立于1966年的百思买成为了零售额400多亿美元的零售巨头。
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百思买也带来了其在全球市场的“成功经验”。但是中国家电零售业,盛行的则是另一种商业模式,零售商通过租来门店,转租给不同的家电供应商以收取租金,从供应商的销售额中提取相应比例的利润。
刘步尘表示,“买断经营”意味着百思买若欲开新店,必须压上一笔可观的资金进去,这种模式下,门店数量很难实现快速扩张。反观国美和苏宁,它们将开店成本分摊到了供应商身上,使得制造业的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向了渠道商,也助力国美和苏宁得以在极短时间里完成了全国布局。双方规模上的巨大差距,又导致百思买在采购成本方面,比国美、苏宁至少要高出5%。
帕勒咨询董事罗清启亦认为,买断经营的模式虽然使得百思买掌握了整个卖场的主导权,但也使得它无法向供货商转嫁门店租金和装修等费用,并且还要自掏腰包采购、雇用店员、承担商品损耗等,增加了零售商的风险。
据了解,百思买也曾作出过改变。2007年,百思买曾考虑将黑电部门独立出来,借鉴国美和苏宁的模式,向供应商收取经销费用,但这个想法在众多供应商的反对声中很快便作罢。国美和苏宁拥有数千家门店,供应商被收取各种费用虽然心有不甘,但也无可奈何。但百思买只有9家门店,也想收取进场费,结果自然是会遭遇抵制。
(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