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戴 岱
对每一个家庭来说,孩子是生命的延续,是情感的寄托,是快乐的源泉。孩子是未来、是希望,而每个孩子的成长都只有一次。家长和老师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和兴趣、技能培养的同时也应该同样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千万不要忽视或是误解一些行为控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或是比较叛逆的“问题孩子”,因为这些孩子也许正经受着儿童多动症的困扰。
我国儿童多动症就诊率不足1%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统计,我国学龄儿童多动症患病率为3%至5%,这意味着中国有近2000万儿童患有多动症。中华医学会儿童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儿童医院副院长申昆玲教授指出,尽管近年来我国儿童多动症的防治和疾病教育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在小儿神经病学、发育行为儿童学和儿科保健学等专业医师的努力工作下,越来越多的多动症患儿得到及时治疗,但是,目前我国该病患者的就诊率还不到患者总数的1%,预后情况也不理想。社会认知度低,大众关注度不够,专职医师的匮乏和治疗不规范,是造成这个现状的主要原因。
儿童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常见的精神行为障碍,主要症状表现为注意缺陷、活动过度、冲动、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如果得不到及时规范的治疗,50%至60%的多动症患儿症状将持续到成年。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儿童多动症已经家喻户晓,而且很多父母、老师都很重视和关注儿童多动症问题;可是,在中国,对于此病的关注和认知却很低。据申昆玲教授介绍,在近日开展的“中国儿童多动症关爱周”活动中,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82名患儿,最终被确诊为儿童多动症。而这82名多动症患儿最初到医院就诊却都是因为其他疾病,可见家长对儿童多动症的认知严重不足。因此,为使患者得到及时规范治疗,申昆玲教授呼吁,应当唤醒社会对儿童多动症的认识和关注,促进患儿健康成长。
儿童多动症治疗刻不容缓
儿童多动症是一个大家既了解又陌生的疾病,很多人把多动症定义为“毛病”而不是疾病,它的危害和影响到底有多大,多数人也不甚明了。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儿童精神学组主任委员、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郑毅教授表示,多动症跟其他疾病一样,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疾病,需要治疗。他指出,如果治疗得当,该病愈后情况非常好;但如果治疗不得当的话会很糟糕。患有多动症的儿童在三岁左右就会出现异常行为,但是一般到学龄期才能被识别出来。患儿跟正常儿童比,其核心症状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且控制能力差,男孩患儿比较多。郑毅表示,多动症是一个影响一生的疾病,患儿如果得不到及时规范的治疗,病症会持续到成年。成年期75%的多动症患者至少会患有心境障碍、焦虑障碍、物质滥用、人格障碍等精神障碍中的一种,33%的患者患有上述两种以上病患。很多成年人出现边缘性人格,其实是多动症早期没有处理,没有治疗好的结果。
据郑毅教授介绍,多动症在不同年龄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小的时候可能以多动、喜欢钻桌子等行为为主要表现,如果不治疗的话,到了学龄、青少年,甚至到了成年,就会出现学习问题、控制问题、社会问题,甚至职业困难、物质滥用这些问题。所以多动症不是简单的“多动”,它是影响整个家庭和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疾病。
多动症治疗和不治疗之间的差别非常大,治好了可以像正常人一样。但是如果处理不好,患者发生车祸、自行车事故、急诊就诊、摔伤、跟他人争斗等各种事情都会出现。大量的研究表明,多动症患儿自行车事故较正常人多50%,急诊就诊比正常人多33%,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比正常人高两到四倍,而且学业、就业都会失败。半数左右不能够正常上学,最后被开除,还有35%左右退学;严重者还会对从业、家庭、社会造成影响。郑毅教授曾在北京、上海、广州的少管所做过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罪犯里面大概百分之三十是多动症患者,如果这些患者都能及早得到诊断控制的话,就可以避免事故及犯罪事件发生。
儿童多动症治疗应注重综合干预
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多动是行为品行上的问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儿科学组组长金星明教授通过对大脑影像学的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多动症患儿实际上存在着大脑功能的障碍。研究发现,当让孩子做有一些目的任务时,正常儿童的大脑是中央部位兴奋,但是多动症儿童的大脑该兴奋的部位不兴奋,不该兴奋的部位却兴奋,所以造成这些孩子与众不同。在疾病谱上面,称之为儿童发育行为上的障碍性疾病。
谈到儿童多动症的治疗,金星明教授强调,要进行综合干预。所谓综合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药物治疗,它是基础的治疗。实验表明,药物治疗加上行为管理两种方法结合,临床疗效将近70%。第二,辅助行为治疗,而对年幼儿童行为治疗是主导治疗,特别是对于没有入学的儿童。同时教育支持性的服务也相当重要。在治疗当中,不同年龄段也有不同的主攻方向,4—6岁倡导的是行为治疗为先,6—11岁药物治疗加上行为治疗,而11—18岁,由于年龄逐渐变大,所以行为治疗退后,药物治疗为先,加上心理治疗。其实在临床上,单纯的儿童多动症并不多见,大概只有占三分之一,而绝大部分伴随有其他的疾病,称为共病,其中最多见的是对立违抗障碍,高达40%,其次有焦虑障碍、品行障碍、抽动障碍等等。这些共病也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复杂性。金星明教授最后表示,对儿童多动症的治疗医生责无旁贷,同时,社会各界也要给予患儿更多的关怀,因为在关怀和不关怀两者之间,孩子的前途是大相径庭的。对于儿童多动症的治疗“规范诊治”是核心,“药物治疗”是基础,而“医教结合”是方向。
●相关链接
中国儿童多动症关爱周
“中国儿童多动症关爱周”是一个长期的公益性项目,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主办,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协办。2012年“中国儿童多动症关爱周”活动以“你的专注,孩子的未来”为主题,旨在唤醒社会各界对多动症儿童的关注和重视。
首届“中国儿童多动症关爱周”将于2012年5月至12月在全国20个城市、40家医院陆续举行,每家医院计划进行三轮。全国将有超过200位儿科领域专家参与到 “关爱周”活动中,预计全国将有约1万患儿在活动中受益。今年,“中国儿童多动症关爱周”采用线上、线下复合式传播模式进行疾病教育的研究、宣传与推广工作,主要内容包括:多动症认知度调研、多动症疾病咨询和义诊活动、多动症疾病患者教育活动。 (戴 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