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急诊无床 生死之门怎穿越
作者:戴岱
图片


    ■本报记者 戴 岱
  近日,“‘120’拉病人连跑5家医院因急诊科无床得不到收治”的消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急诊科“无床”早已成为普遍现象。一项由北京协和医院牵头,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33家三级医院的急诊资源调研结果显示,急诊科建科多数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科室所占面积大多为500平方米至600平方米。虽然急诊科规模每5年至10年扩张一次,现有面积大多已达5000平方米至8000平方米,但是年急诊量已比建科初期增加了5倍至15倍,多数医院的急诊科病人人满为患,加床现象严重。

急诊病人辗转5家医院

  11月18日晚上,65岁的冯某因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恶化,在家中昏迷。家人拨打“120”,约10分钟后,冯某被抬上救护车。令人始料未及的是,这竟是一次充满艰辛的求救之旅。
  当晚20时30分左右,急救车载着冯某及她的亲属来到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的二六三医院,该院医生为冯某做了脑CT、心电图后,给予输液治疗。医生对冯某的亲属说:“病人是深度昏迷,很危险,我们是二级医院,救治能力有限,建议转院。”于是,挂着吊瓶的冯某被“120”急救车转往距离二六三医院较近的民航总医院。该院急诊医生听“120”急救人员说明病情,得知病人患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后,便说“医院无血液科,看不了”。
  急救车只好开向北京军区总医院,该院急诊医务人员询问患者病情后,告知患者家属医院虽有血液科,但急诊当时无床位、无设备,建议转往东直门中医院。救护车只好开到东直门中医院,可该院急诊医生的答复与北京军区总医院相同:“急诊无床位,正在救治的患者病情都很危重。”急诊医生让冯某的家属亲自到医院抢救室确认情况。而此时冯某的家属已接近崩溃,请求医院“通融通融”。急诊医生表示无能为力,并建议将患者转回北京军区总医院或转往北京协和医院。
  救护车到北京协和医院(东区)后,该院急诊二线医生也提出急诊床位已满,而且当时急诊医生都在全力以赴抢救一名心跳骤停的青年,但是考虑到各大医院都无床位,病人病情危重,经不起再次转院,最终收治了冯某。由于无床位,冯某的家属不得不借用转运急救车上的担架车。而此时已是晚23时50分左右。

加床成急诊科常态

  在许多三甲医院急诊科里,很多病人是叠加多种基础病的老年慢性病患者。记者注意到,这些患者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居多,他们中多是心衰、脑梗等老年危重患者。有的老人患多种基础病且病情不稳定,专科病房本身床位也紧张,难以顺利接收住院。也有的老人病情稳定了,但家属不放心转到二级医院康复,宁愿继续留在急诊科。对此,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于学忠坦言,在大医院,急诊加床几乎已成常态。
  按照规定,急诊科原本的床位使用率指标是:抢救床24小时轮转、留观床72小时轮转,但目前这一要求“基本无法实现”。近年来,由于病人急剧增多,急诊科正在“被无限扩张”。
  12月5日,深夜23时05分。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该院急诊科抢救室原本设计的16张抢救床位已加到了42张,连医生工作台、护士工作台的两侧都分别放置了3张加床。当天值班的急诊科医生张达数了一下,抢救室内上呼吸机的病人有16位。他说,今天的病人还不算最多,他曾经在一个晚上接诊过51位病人,整个抢救室挤满了患者及其家属,再加上医护人员,走路都需要侧着身。之前不久为一位病人做完心肺复苏之后,由于呼吸机不够用,不得不让医生捏了3个小时的氧气“皮球”。在抢救室外的过道上,有些陪护家属自带行军床,有些干脆展开铺盖席地而睡。
  12月7日,在天坛医院急诊科中,急诊留观室原本设计有30张留观床,但是由于滞留的病人太多,不得不加到50多张。没有正规大床了,就用普通钢丝床或是野外宿营床加位。即便这样,还有在走廊里输液的患者。“没床位了,我们只能在外面等着。”一位患者无奈地说。

急诊资源被“滥用”

  “我在急诊科工作,一晚上大约看30个病人,其中15人至20人是一般的感冒发烧或者腹痛病人,根本不需要看急诊。”于学忠表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急诊界定不清,多数医院不设置急诊就诊门槛,有时大医院急诊科接收非急诊病人的比例甚至达到70%至80%。
  于学忠说,对急诊的理解应分为两层:一是救命,例如心脏呼吸骤停或者有潜在生命危险的患者,如果不及时施救会带来生命危险;二是救急,例如突发事件、突发疾病,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带来后续问题。急诊救治的原则是在现有条件下,在最短时间内,用最快速度尽快稳定病人的生命体征,为后续治疗赢得时间。但现实问题却是,大量急诊资源被“滥用”、“误用”。
  于学忠表示,现在急诊科大夫肩负了太多的职能,包括慢性病、常见病的治疗等。还有的患者对急诊的期望过大,指望急诊大夫把病看好,但是这种观念是完全错误的,甚至很多时候,看了病不等于看好病。比如咳嗽一段时间来急诊,急诊医生也只能临时开点止咳药,让患者缓解症状,但具体是因为气管炎、肺炎,还是心功能不好引起的,还应该到门诊找专科医生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才行。因此,他建议诊疗疾病应及时到门诊找专科大夫,如此既能把病看彻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急诊床位的压力。

●相关链接
国外急诊的设置

  美国:实行划区负责和区间合作协调的原则,全国划分成303个急救医疗服务区,每个地区都有一个主管部门负责协调,接受急救服务公司的拨款;每个地区成立急救医疗服务委员会,对本地区的急救工作计划提出建议;对主要急诊病种(如严重创伤、烧伤、脊髓损伤、心脏病、中毒、围产期急症、精神病急症等)制定急诊工作评价标准;院前急救服务中心,志愿组织服务占一半左右,其次是私立急救机构和消防单位;地区的医院联合组成急救医疗服务网,例如纽约市把全市60个医院组成一个“911急救医院”;急救人员明确区分急救医师、急救技术人员、急诊护士。
  韩国:设置急救定点医院,并规定各综合医院应将其病床总数的1%作为急诊患者的预备床位,其他级别的医院也应该保持一定数量的备用床位;定点急诊医疗医院(包括其他应急医疗中心和专门紧急医疗中心)配备专门急救医生。
  意大利:要求急诊科具有确诊和进行必要治疗以解决健康问题的能力。分为二级:第一级急诊科,有确诊和治疗内科和外科病(伤)情的能力;第二级急诊科,有专科设置,如心脏外科、神经外科、新生儿重症治疗、血管外科、胸外科,能进行更高水平的救助。第二级是第一级急诊科的咨询点。大区设有大面积烧伤科、脊柱科、创伤中心和临床中毒中心,相当于第三级。
  日本:制定急诊医院的准入门槛,对急救医院的设备、人员、业务量、场所和床位等均进行了规定。对急救医疗,采用急救定点制度,急救医院分为三级。一级急救医疗主要收治相对较轻的急诊病人,只需门诊治疗后即可回家,实行24小时服务制;二级急救医疗收治需短期住院的急诊病人,要求配备麻醉科、脑神经外科和心血管科等,可随时接纳一级急救医疗机构转送的急诊病人;三级急救医疗机构可随时接收二级或一级急救医疗机构转送的严重急诊病人,是当地的急救中心,要求设有脑血管病中心、心脏病中心等特殊医疗服务。 (戴 岱)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3 版:服务·健康】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急诊无床 生死之门怎穿越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