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强 本报记者 朱 海
在急救运送的过程中,患者脆弱的生命往往经不起等候,一分钟甚至几秒钟都可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在江西南昌,承担生死重任的120急救中心,却有超过七成的救护车超期服役,导致急救途中屡屡发生车辆“瘫痪”的意外,让患者和家属揪心不已。
超龄服役 意外频发
“120救护车是用来救命的,怎么还能出岔子?”一提起救护车救人途中意外抛锚的经历,家住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塘山镇的刘老太至今都心有余悸,忿忿不平。
正月初三,刘老太的丈夫陈先生突发心脏病,赶来的120救护车将其送往医院救治。刘老太告诉记者,救护车在行驶过程中,担架与车厢不停地发生碰撞,发出“嘎、嘎、嘎”的响声,令坐在担架旁的她倍感难受,更别说躺在担架上的陈先生了。随后,更离奇的事情发生了,救护车竟在半路抛了锚。情急之下,随行的医护人员号召大家一起下车推车,才让救护车重新起动。万幸的是,经医院抢救,陈先生最终转危为安。
事后,刘老太向南昌市120急救中心投诉,对方告知救护车途中抛锚是超期服役所致。
无独有偶,大年初四,南昌市另一位患者因病情需要急需转院,120救护车连夜将其送往北京救治。在高速上行驶了十几个小时后,意外发生了。救护车在河北省石家庄附近几次无故熄火,最终在高速公路上抛锚动弹不得。情急之下,南昌120急救中心火速与石家庄120急救中心取得联系,在对方的帮助下才把患者送到了北京。
无力更新 资金匮乏
“这不是第一次发生意外,我们也不敢保证这是最后一次。”南昌市120急救中心副主任肖国松面对上述意外坦言,患者脆弱的生命往往经不起等候,他们也不希望救护车突然半路“罢工”。可问题在于,目前南昌市四分之三的救护车都超期服役,且无资金更新,导致急救途中屡屡出现车辆“瘫痪”,让患者家属心焦,也让医护人员难堪。
据肖国松介绍,按照卫生部《院前急救管理规章制度》规定,根据服务半径、服务人口,每5万人口应配置1辆救护车。按南昌市现有人口500万人计算,至少需要配备100辆救护车才能满足市民需求。可现实情况却是,南昌市只有41辆救护车,平均每天发车120趟,运送100余人,几乎每辆救护车都在超负荷运转。更令人尴尬的是,这41辆救护车中有29辆都已服役8年以上,平均行驶里程超过20万公里。
南昌市120急救中心装备科徐科长告诉记者,南昌市目前并没有明确标准判断救护车是否该报废,但参照《北京市救护车管理办法》规定,使用年限达8年的救护车,应强制报废及时办理注销登记手续。而即将实施的《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也规定,“小、微型出租营运车辆(包括救护车)使用年限不得超过8年”。据此判断,目前南昌市120急救中心有29辆救护车已达到报废标准。可因为没有资金,这些老旧车辆不得不继续超期运行。“近年来,120急救中心也获得了一些设备专项财政拨款,但还不够配备一辆最低档的国产救护车。加上救护车辆上的设备长期处于颠簸状态,使用寿命缩短,每年针对救护车进行保养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徐科长说。
制度不全 前景堪忧
一方面是救护车长途奔波、故障频发,一方面又必须缩短急救半径,为抢救患者生命争取时间,南昌120急救中心面临两难境地。肖国松表示,目前他们正努力与各大医院合作,在一些人口密集区域增设急救分中心,救护车的维护费用也由中心及医院共同承担。这样一来,就能大大减少急救中心的经费压力。同时,他们也在积极争取财政支持,更合理地补充、分配急救资源。“生命线的保障,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在人员、经费、制度等各方面建立长效机制。”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马雪松表示,无论怎么绕来绕去,关键就是一个“钱”字。一直以来,政府针对急救工作都在投入,但与实际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马雪松呼吁,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当及时拨款,以便急救中心对超出使用年限的救护车进行更新;另一方面,也要尽快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规范救护车的常规运行程序以及更新频率,改善南昌市救护车辆编制少、车龄大、构成不合理的窘境,防止意外事故的再次发生。
肖国松还表示,根据国家的新医改政策,120急救被定性为公益事业。除了卫生系统的不断努力外,也希望社会各界都能关心、支持这项事关群众生命的公益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