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心灵家园期待重建
灾后心理救援将是长期任务
作者:林静


      “灾后如何渡过心理难关,也许比灾前的拯救难度更大,对灾区民众的心理救援将是一个长期任务。”正在芦山地震现场开展心理救援的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主任崔永华在电话中告诉笔者。“相关心理援助和心理急救工作已切实展开,令人欣慰,但是从目前情况看,系统性还很不够,心理救援呼唤科学性和整体性。”
  崔永华表示,希望把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和近几年国内所取得的灾害性心理救援经验带到灾区,为受灾群众、救援人员以及志愿者们做好心理援助工作,而更加重要的是,为当地的心理卫生工作者开展培训。
  曾经参加过在汶川大地震一线心理救援工作的资深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青少年专家委员会常委、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副主任闫洪丰认为,“在对生命实施紧急抢救后,心理救援的重要性日益凸现,而且从某种角度说,灾后的72小时黄金救援期中既包括生命抢救,也包括心理干预。”“像地震这样猝然降临的严重自然灾害,带给人们的巨大伤害,不止是身体层面上的,还有心理层面上的。不过心理救援是一个长期任务,玉树和北川地震都已经分别过去了三年和五年,但是心理援助目前仍然在继续。”兼任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玉树和北川地震心理援助站副站长的闫洪丰强调,心理救援是灾后救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大灾难会使人产生恐惧、紧张、焦虑、抑郁等诸多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干预,还会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和灾后创伤性应激障碍,这些疾病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因此,灾后专业的心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发生率。
  统计显示,汶川震后四川省17家心理卫生机构对重灾区20万人口的调查结果显示,90%左右的灾区个体心理状态均不同程度受到影响,约30%的个体存在心理问题,成为精神卫生问题的中高危人群或精神病人。专家警告,如果没有科学、有序的心理重建措施,严重的心理损伤将可能伴随他们数年甚至一生。
  有关专家指出,除了心理应急情况,大灾之后一般心理问题会在三个月到半年后到来,这就要求灾后的心理干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方面,汶川地震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教训,如一些人因身陷难以自拔的巨大精神痛苦选择自杀,甚至在汶川大地震半年后出现自杀小高峰。”专家表示,对灾区幸存者进行的心理救助和心理干预治疗至少应持续一到两三年的时间,对芦山地震而言,今后的重点应是对基层医疗工作人员进行心理培训,普及心理知识,让基层社区医生能够识别需要进行心理救助的人群,预防自杀等情况的发生。
(林 静)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3 版:服务·健康】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灾后心理救援将是长期任务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