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新说文解字
被误解的“以德报怨”
作者:胡军
图片


    开栏的话

平日里广泛应用、耳熟能详的用词用语,其真实含义果真如此吗?是否有些词语在多年传播的过程中,存在着以讹传讹现象,以至于人们淡忘了它的本意?为寻根溯源,引导更多的人阅读经典,本版特开设新说文解字栏目,欢迎读者多加关注,提出建议。
■本报记者 胡军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经常有人提起“以德报怨”这个词,尤其是在发生国际纷争时,这个词往往体现出一种超然的心态。但记者发现,在日常使用中,一些人对“以德报怨”一词的含义有些误解,以至于断章取义,使用得不够准确。那么,“以德报怨”一词出自哪里?其正确的解释是什么?本期,我们为您详细介绍一下。“以德报怨”一词出自《论语·宪问》,原文为:“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对这一词语,北京的郑先生说:“我一直很困惑,以为‘以德报怨’代表了一种超然的境界,显示出圣人思考问题的高度果然超过常人。但是,随着年龄和社会经验的增长,我发现,‘以德报怨’其实是件比较残忍的事情,因为快意恩仇其实是人的本性。至于所怨之人,必因其有错,才为人所怨,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律以德报之,那么恶者就会以为自己做得对,然后继续做恶。因此,以德报怨的结果有时不仅害己,也会害了其他人。”
  对于“以德报怨”的真正含义,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表述得非常清楚:“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其实,“以德报怨”只是请教者提出的一个问题,而并非真正的解答。文中,孔子甚至把“报怨”放在前面,把“报德”放在后面。由此可见,在面对“怨”的问题上,孔子的态度是鲜明的,切合人性的。
  自近代以来,在遇到不公平或利益受损时,屡屡有人公言“以德报怨”,并说这是孔子所言,甚至称之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豁然胸怀。其实不然。对于“以德报怨”的误解,一直推崇“读书应该读经典”观点的何先生认为:“也不能说传播‘以德报怨’误解的人是成心误导,这应该算是一种以讹传讹。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出现断章取义现象在所难免。这主要是因为,在信息时代,已很少有人愿意去阅读经典著作,这使得他们对一些理论的理解产生了偏差。所以我建议,人们在平时应多读经典书籍,最好是多读原文。”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C3 版:生活·教育】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被误解的“以德报怨”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