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3-2014)》出版发行
由中国旅游研究院编写的《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3-2014)》(以下简称《报告》)近日出版发行。《报告》中显示,我国区域旅游发展呈现“两增一平”的总体特征,客源地、目的地的出游和接待能力高速增长,游客旅游线路选择较为平稳。《报告》显示,在客源地方面,区域出游能力差距变小,中西部省份波动剧烈。从年份变化方面来看,东部地区省份的出游能力呈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中西部地区略有上升。2013年,东部地区累计出游能力为65.7%,比2010年降低了4.3个百分点,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累计出游能力降低了4.6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东部地区出游能力的比重在下降,而中西部地区在升高,区域之间的差距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
在旅游目的地方面,国内旅游收入和人次绝大多数保持在15%以上的高增长率,旅游收入增速明显高于人次增速。研究显示,包括广东、甘肃、安徽、山西、四川、青海、湖北、云南、新疆等绝大多数省(区)在内的国内旅游收入均在研究年度实现了30%以上的增长。其中,广东省、甘肃省增速分别高达62.8%和41.2%,即使是国内旅游收入增速最低的北京市,也达到了15.3%的增长速度。
另据《报告》显示,在目前的旅游市场中,传统线路热度不减,新兴线路不断增加。依托现有的民航、铁路和高速公路资源,传统的热点旅游线路仍是大多数游客优先选择的线路。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互为客源地和目的地的旅游线路,形成了我国游客出游选择的主要载体。这三大区域间每天的航班数均高于160架次,其中从长三角地区到珠三角地区的航班数达到了277架次。随着新兴自驾车游客数目的增多,新兴旅游线路也不断显现。如2013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广西南宁青秀山等景区共接待了近3万辆自驾车。在区域旅游市场需求更加多元化的背景下,非传统旅游目的地正在面临全新的旅游发展契机。
此外,区域旅游创新出更多的发展方式,县域旅游最具活力。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美丽中国”“生态中国”理念,不断创新旅游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全域化”理念越来越得到各地政府的认同,如河南嵩县就提出了“县域景区”“5A嵩县”的发展战略,并通过产业集聚区打造、产业融合、推进政企分开等措施,推动县域旅游发展创新,对县域旅游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及带动作用。 (孟繁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