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冒充专家卖药 谎称高额返款
河北警方曝光犯罪嫌疑人“四步骗钱法”
作者:孙伟杰 李建


    ■孙伟杰 本报记者 李建
  河北省石家庄市一伙犯罪嫌疑人冒充养生教授、专家,通过网络和电话推销药品,并以高额返款、补贴等噱头诱骗受害人缴纳“税费”、“手续费”。不久前,这伙犯罪嫌疑人被河北警方抓获。石家庄市公安局裕华分局披露了这伙犯罪嫌疑人的“四步骗钱法”,提醒消费者不要轻信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推销的药品,以免上当受骗。
  据犯罪嫌疑人雷某交代,去年8月,他和另外3人凑钱注册成立了一家科技公司,营业执照上的经营范围是信息技术咨询,但公司的主营业务却是通过电话推销药品。
  据称,雷某在公司担任“采购经理”,手下的“业务员”出售给受害人的各类药品,都由他通过电话联系河南一些厂家购买。然而,这些药品是否合格、有无备案,雷某并不清楚。同时,这些药厂并不直接给雷某交货,而是由和雷某有业务合作的北京两家物流公司代为收货。一般情况下,公司“业务员”将推销情况汇总后,雷某就电话通知北京的物流公司,然后由物流公司采取货到付款的方式将药品送到购买者手中并代收货款。
  据雷某交代,公司都是通过网络、熟人介绍等方式招聘员工,每名“业务员”都有相应的代号,如“孙老师”、“金教授”、“李教授”。
  根据不同情况,“业务员”需要冒充不同的身份。比如,有时候冒充某电视养生节目的专家,有时候冒充北京某康复中心的医生,有时候冒充某地疗养院的工作人员等。一段时间内,这些“老师”、“教授”都只负责与一个或者几个受害人联系,以免其他“业务员”不熟悉情况而露出破绽。
  不直接与受害人联系而专职发货的员工对外称“教授助理”。 碰到有受害人打电话过来找“某教授”,无论是哪名“业务员”接听,都要自称是其要找的这个“教授”的助理,而该“教授”正在开会或出差,有什么事可以转告,这样显得比较正规,受害人更容易相信。
  仅凭一个电话,怎能骗取众多消费者的信任?警方梳理后发现,这伙犯罪嫌疑人组织严密,分工精细,环环相扣,主要是通过“四步骗钱法”进行诈骗:
  首先,犯罪嫌疑人雷某在网络上购买大量患者信息,然后交给公司“业务员”。“业务员”冒充患者曾就诊过的医院的教授、专家、院长等工作人员,以电话回访的名义向受害人推销他们的药品。由于有雷某购买的信息作“支撑”,“业务员”往往能很快切中要害,对受害人的病情掌握和分析头头是道,很快可以取得受害人信任,进而顺利推荐药品。
  第二步,通过物流公司将药品送到受害人手中后,“业务员”还会经常打电话“嘘寒问暖”,指导患者服用药品并询问服药后的效果,以便让受害人更加确信他们的“专业性”。等到受害人购买的药品所剩不多时,“业务员”又会及时沟通,称专家专门针对受害人的病情研制了“特配药”,治疗效果更好。有了前面的铺垫,一些受害人就会接着购买。
  第三步,为进一步骗取钱财,“业务员”会主动与受害人取得联系,告知受害人,单位正在开展购买药品返利或送补贴的活动,买得越多返得也就越多。一些病人尤其是一些患有慢性病需长期服药的人,从节约的角度考虑,就会按照“业务员”的要求大量购买他们所推荐的药品。
  第四步,过一段时间后,“业务员”会电话通知受害人,其购买药品的返利或补贴已经申请到位,但按照相关政策规定,要把这笔钱拿到手必须先给他们汇去补贴金额20%左右的“税费”和部分“手续费”。事情发展到这里,警惕性稍微高点的人就应该有所防范了,但一些受害人完全陷入了所谓的“业务员”设置的陷阱中。为了尽快拿到“补助”,受害人将少则几千、多则几万的钱款汇了出去。一旦把钱款骗到手,“业务员”就会找各种理由应付受害人的催促,直至最后原电话号码作废,彻底失联。
  有关人士提醒市民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生病后要到正规医院就诊,不轻信电视广告、网络推销,遇到可疑情况要及时与家人沟通或报警求助,不要因贪图小便宜而吃大亏。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C3 版:时讯·专版】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冒充专家卖药 谎称高额返款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