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W在本土化与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持续前行——
■本报记者 施乾元 文/摄
“100万辆下线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1月8日,沈阳,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在铁西工厂庆祝第100万辆国产BMW下线。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康思远表示,对华晨宝马而言,百万辆下线的意义,“更重要的不是机器而是人。”康思远认为,“从设计生产到产品质量都是有人创造出来的,”所以,对于华晨宝马,100万辆下线的意义,是在这样一个团队的协作下,“在业界继续做先锋。”
从2003年9月第1辆国产BMW到现在的第100万辆,华晨宝马仅用时11年4个月;事实上,这也是在豪华汽车品牌中,最短时间内达到100万辆规模的企业。
据介绍,2003年5月华晨宝马正式成立,同年10月第一辆国产BMW投放市场。十余年来,华晨宝马的本土化生产逐年扩大和加快,公司投资不断增加,本土化基石日趋稳固。最近5年,合资企业的投资总额已超过20亿欧元。
如今,华晨宝马不仅拥有大东和铁西两大整车生产厂,合并产能每年30万辆,而且于2012年3月开始在中国生产先进的BMW 4缸涡轮增压发动机,并于2013年9月正式成立合资公司的研发中心。
生产能力的提升,也伴随着员工队伍、尤其是研发人员数量以及研发能力的提升。正如康思远所说,华晨宝马生产规模的不断提升,除了在当地创造了1.4万多个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之外,还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工人和中高层管理人员。
这样的队伍给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据悉,华晨宝马的本土化研发也将继续加强,迈向“从概念到整车”的愿景。华晨宝马研发中心负责协同宝马集团慕尼黑研发中心的资源,为之诺品牌产品、专为中国市场研发的BMW车型甚至宝马集团全球产品提供本地化研发支持。目前研发人员达到500人,多数为中国本土人才。
与此同时,对于一家以生产制造高端品牌为己任的企业而言,具备高端的生产制造能力和领先的环保生产水平,并非难事;而成为行业的引领者,对于华晨宝马而言,是更重要的议题。
2013年4月,宣布创立新品牌“之诺“,11月推出国内首款高档纯电动SAV“之诺1E”;2014年2月设立之诺品牌北京城市展厅,同期推出创新的租赁模式。华晨宝马正是以这样的方式表明,除了打造100万辆品质卓越能效出色的内燃机汽车,让中国客户实现拥有高品质汽车的梦想之外,华晨宝马还以开拓者的姿态,引领新能源汽车的大潮,探索个人交通的可持续解决方案。据悉,近日,之诺品牌展厅还将入驻上海。
华晨宝马对新能源汽车的承诺由来已久。2010年,以上一代BMW 5系长轴距为基础、与上海同济大学合作的“ProjectEcho”即开始了对国内电动车供应商体系的研究;2011年,在上海车展以BMW 5系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概念车的亮相,明确了“在中国、为中国”的新能源车发展战略,成为中国第一辆插电式混合动力驱动的豪华商务轿车。
就在昨天,这款曾经在广州车展亮相的新BMW 5系插电式混合动力于上海亮相。
据悉,很快这款车就将正式推向市场,以不受限制的续航里程、超低油耗和排放重新定义新能源车型。而据康思远介绍,这款车也将成为第一个进入免税目录的外国品牌车型。
在发布现场,第100万辆华晨宝马下线同时,一辆华晨宝马530le缓缓驶出。这辆生产序号为1000001的车型,将标志华晨宝马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2014年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安格介绍,未来数年,BMW的国产化产品将陆续增加三款新车:一款小于BMW 3系的全新入门级车型;一款极富功能性并兼具实用性和典型的宝马驾驶动感的紧凑型汽车;以及一款专为中国消费者量身打造的SUV车型。为了满足扩充国产产品线的需求,未来两年,华晨宝马的总产能将从目前的每年30万辆提升至每年40万辆。
作为深化本土化战略的重要内容,BMW发动机的国产化也将进入新的阶段。华晨宝马的新发动机工厂已在铁西工厂附近开始建设,计划2016年投产。届时,这里将生产宝马集团最先进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发动机五大核心部件将全部实现本地生产。这间工厂将成为宝马集团在德国本土之外建立的第一座具备铸造车间的发动机工厂,拥有世界上最先进、最环保的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