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科技部发布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计划在现有技术基础之上,到2020年建立起完善的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科技体系和产业链,为2020年实现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500万辆提供技术支撑。
当前,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面临三大挑战和历史任务。一是汽车产业由大国到强国转型的挑战;二是汽车排气污染治理的挑战;三是汽车保有量快速上升带来的能源安全和低碳发展的挑战。面对我国2020年以后乘用车百公里平均油耗降低到5升以下的严格油耗法规,开发新能源汽车技术是汽车能源动力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从全球范围看,以动力电气化、结构轻量化、车辆智能化三大科技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大变革,正在深入发展,未来5-10年,将迎来全球汽车产业重组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总体看,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和部分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尚未完全突破,产品成本和技术性能还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社会配套体系不够完善,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依然受到诸多制约。加快新能源汽车持续创新,推进我国汽车产业技术转型升级,是我国科技发展重大战略需求。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对电动汽车技术研发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从“十五”开始对电动汽车技术进行大规模有组织的研究开发。
意见稿中提到未来的具体目标是:
轿车动力电池的单体比能量2015年底达到 200瓦时/公斤,比2010年提高一倍;2020年达到300瓦时/公斤,总体水平保持在国际前三名以内;
驱动电机技术水平保持国际先进,电机驱动控制器比功率2020年比2014年提高一倍,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全面提升纯电动汽车电气化、轻量化、智能化、网联化水平,小型电动轿车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市场化推广达到国际领先;
形成中国特色插电式电动汽车主流技术路线、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著名品牌和主打车型;
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取得突破,达到产业化要求,实现千辆级市场规模。
从国际上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业化水平的比较来看,我国新能源客车技术产业化规模居世界第一位,涵盖了插电式、增程式、纯电动等多种技术路线,以及慢充、快充、电池更换、在线充电、双源快充等多种能源补给方式。2014年,各类插电式、纯电动乘用车年销量超过5.5万辆。今年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6599辆,同比增长近5倍。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生产2108辆,同比增长近5倍;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生产2278辆,同比增长近7倍。
(科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