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PPP康复理念走近国人
作者:姚敏


    ■本报记者 姚敏
  一项以康复助困为核心的“精诚博爱手牵手,康复家园心连心”大型公益活动日前在京启动。本报记者从活动现场了解到,发达国家的PPP(公私合作)康复理念正在走近国人。
  活动现场,北京精诚博爱中医康复研究院联合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中医药发展基金设立博爱康复基金,用于患者资助、康复医学科普宣传、人才培育、技能培训、患者俱乐部活动、学术研究与学术会议等公益项目,并通过北京市朝阳区肢残人协会,一次性向博爱康复基金捐款100万元,向200名肢残患者捐赠博爱康复卡,用于在北京精诚博爱康复医院接受国际化的康复治疗。
  资料表明,我国残疾人口总数已超过8500万,重度残疾有2500万人,中度和轻度残疾有6000万人,涉及近3万个家庭,2.6亿人口。其中需要康复服务的人数超过70%,正在等待康复服务的占50%以上。与此同时,我国确诊慢病患者近3亿,80%需要康复治疗。
  而与巨大康复需求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现有康复医疗机构的资源严重不足,康复编制床位仅占全国卫生机构床位总数的1.18%。康复治疗主要集中在三级医院,大量患者出院后得不到及时规范的康复治疗和维持功能的连续训练,给社会及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为此,北京精诚博爱康复医院成立北京精诚博爱家庭康复培训中心,免费为残障人士、慢病患者家属及社会志愿者提供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规范的康复理论知识和康复护理技能。
  公益活动启动被视为北京精诚博爱康复医院发起PPP(PublicandPri-vatePartner)康复理念的标志。在同日召开的“让生命之舟重新启航”康复论坛上,洪昭光、王捷等百余名专家在倡议书上签名,认同PPP康复理念。据北京精诚博爱康复医院院长刘文华介绍,PPP康复理念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康复医疗经验,结合我国康复医疗现状,倡导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结合,正确对待慢病,控制早期发病,重视健康管理,举社会之力,建设以医院、社区、家庭为支点的立体康复网络,实现全民健康。专家指出,将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合作的PPP模式应用于康复保健领域,将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本及先进管理理念进入康复事业,是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同提高医疗和康复保健服务水平的尝试,也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探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2015)报告》称,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到全国总死亡人数的86.6%,由此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近70%。《2020年健康医疗预测报告》显示,我国每年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经费达到3000亿元,35~46岁死于心脑血管病的人达到22%,远高于美国12%的比例。业内人士称,康复医疗缺失,是造成上述局面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大众生活水平和健康需求日益提升,康复医疗渐成刚需,大力发展康复医疗的呼声越来越高。
  北京精诚博爱康复医院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教学医院,北京市第六医院医联体共建单位,是北京市最大的国际化中西医结合康复医院,设有六大康复中心,涵盖神经、骨关节、肿瘤、儿童、心理和慢病等学科近千病种,每年可接待国内外患者超过5万人次。中德康复医疗技术交流中心、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假肢矫形器制作一分部、北京康复医学会专家会诊中心、北京康复医学会教育培训中心等多个专业机构均设在该院。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3 版:服务·食药】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PPP康复理念走近国人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