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不少口罩出自家庭作坊。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王照重
背景
2014年2月下旬以来,我国多地连续雾霾,防雾霾口罩成了热销商品。除了专业的防雾霾口罩,防尘保暖的普通棉布口罩也持续旺销。合格的防护口罩,能有效防止粉尘、雾滴和熏烟等有害物质吸入人体,然而不合格防护口罩,尤其是涉嫌用“黑心棉”制成的产品不仅不能起到防护作用,甚至还会对人体产生更恶劣的影响。
记者走访北京天意商城、木樨园方仕国际商城、大红门服装批发商城等地,初步调查了解到,市场上销售的普通棉布口罩多为“三无”产品,产地多为山东胶州。
这些“三无”口罩到底是怎么生产出来的?用料又是从哪来的?记者决定赴胶州实地调查当地的口罩生产情况。
回顾
2014年3月5日,记者驱车来到距青岛市区约60公里的胶州市,暗访了十几家口罩加工厂,发现都以家庭作坊生产口罩居多,其卫生条件令人吃惊。在一些生产车间,裁剩的布料被随意丢弃,五颜六色的编织袋被胡乱堆在布满灰尘的地上,其中装有生产口罩的原料。
还有一些加工厂,直接将口罩原料装入脏兮兮的口袋,堆放在满是灰尘的地上。成品包装袋上印有商标名称,但无厂名、厂址、原料等信息。
记者在远近闻名的“口罩村”大店村暗访得知,黑色的劳保口罩都采用服装下脚料做原料,因为“这种成本比较低,6毛钱一个,都是卖到西北去”。而据当地媒体报道,该村有300余家口罩加工及配套企业,年产口罩8亿只,产值11亿余元,占据了全国80%以上的市场份额。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前进村、刘家荒村、郭家庄村、范家屯村等地,发现几乎家家户户院内都堆积着废旧衣料。这些棉织物已经发黄,散发出刺鼻的化学气味。记者被告知“这些就是服装下脚料”,“棉织布通常放到口罩夹层或者内部,只要不是特别脏,基本上没有大问题”。
实际上,根据《絮用纤维制品通用技术要求》及《絮用纤维制品禁止使用原料管理办法》规定,禁止使用废旧服装及其他废旧纤维制品制造生活用纤维制品。此类制品俗称“黑心棉”,多含有大量致病菌,易造成人体病毒感染。
影响
2014年3月14日,本报刊发《探访胶州口罩村》一文,曝光了山东省胶州市一些口罩厂家生产环境脏乱差,少数厂家甚至涉嫌使用服装下脚料作生产原料的情况,引起强烈社会反响。同年3月15日上午,山东省青岛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执法人员对本报报道中涉及的厂家进行了突击执法检查,查封了6家涉嫌违法生产的口罩厂家。
青岛市质监局稽查局表示,对涉嫌“黑心棉”的问题口罩,一定要查清原料从哪里来、制成的口罩卖到哪里去。把住源头,从根本上规范口罩厂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该报道获得第25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