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吾
曾在细雨中漫步西塘,老街古意盎然,街边上还有一两家做传统手工艺品的门店。一家做戥子的,一位老师傅,认认真真,正埋头苦干,孜孜矻矻。问问是家传,但也到此为止,没人接着往下传——也没太多人需要,偶尔有游客感兴趣,买一件儿,哄孩子玩儿而已。
很多散落于街市和乡村的老手艺、老字号等等文化传承,就这样一天天销蚀着,寂寂而终。
而拂去灰尘,底下原本是何等的光亮!
每一件传统的手工艺,以至每一个传承着传统的老字号,曾经都是一时的时尚标志,曾经都是一时的奢侈品,曾经都是一时的生活必需。但今天怎么就走到如此地步,让传承的人一声声叹息中全是可惜,而年轻人多一眼都不愿关注?
没有与时俱进,是渐趋消亡的根本所在。很多老手艺人,包括很多老字号传承人,受教育程度不深,甚至没有受过教育,仅凭口传心授,虽然技艺精湛,但思维观念和方式落后,只能因袭传统,自身难有创新能力,导致产品脱离时代;
分布零散,难以形成产业集群。诞生于农耕时代,或者流水线生产之前时代,以手工为主的传承,自身没有规模,难以带动集群发展,更难成产业,影响也就有限;
当今的保护方式相对简单,类似博物馆式的保护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性,而进不了博物馆的更难传承下去。
如何改变这样的局面?
“笔墨当随时代”。书画界中的这个认识,对其他传统文化传承,一样适用。寻根溯源,找到传承起点,顺应今日之需,才能求得新的发展。
因应时势,也正是招徕年轻人关注的要点之一。“取之传统,合于当代”,更是合于年轻人的需求。只有让年轻人关注了,传递才有可能。
而只有年轻人对传统持续反哺,才能让渐趋落伍的文化,重焕光彩,重有传承可能。这,也是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