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桑雪骐
第7个双11以惊天动地之势来了。不仅是始作俑者阿里巴巴携淘宝天猫,京东、苏宁、国美等各路电商也都早早就进入了临战状态。浩大的声势甚至让一些本想置身事外的人都不禁心痒手更痒。
然而,历年双11后的种种烦恼却让不少剁手族们在点击鼠标的同时,怀揣着些许担心。今年的“双11”,剁手族们能不能好好地玩耍?剁手族的担心该怎么破解?
真有点儿担心
微信上有个段子集锦的标题是“过完双11,你若安好,那还得了。”其中罗列了剁手族们在双11期间的各种奇葩表现,最后一条竟然是:“双11买的就是一个过程,千万别较真,去年双11买的围脖还没送到呢?”
段子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是也反映了剁手族的各种担心。
“去年我买过一个焖烧锅,原价970元,下单的时候是388元,可是到月底去看还是388元,根本没什么优惠。我要退货,店家还不同意。”消费者陈小姐向记者反映。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近期通过问卷网对153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6.3%的受访者表示期待双11,56.1%的受访者打算参加双11网购,24.4%的受访者直言自己属于网上冲动消费的剁手族。不过调查同时显示,54.2%的受访者担心虚假宣传、价格虚标,43.3%的受访者担心快递爆仓、收货延迟,33.5%的受访者担心网站、支付系统瘫痪,32.5%的受访者担心预售商品不能七天无条件退换货,16.9%的受访者担心网络诈骗。
各地工商消协发布的数据也显示,关于网购的投诉量在大幅攀升。北京市工商局12315综合信息采集服务平台日前发布的统计显示,10月,网购家用电器类商品引发的投诉共计 1513件,同比增幅高达177.11%,占互联网销售类投诉总量的16.08%。该局负责人还表示,根据历年投诉情况分析,双11期间引发的投诉问题较多,主要为经营者发货延迟和因产品质量问题导致的退货、换货问题。上海市工商局12315申(投)诉举报中心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上海共受理涉及网络购物的投诉4.1万件,同比上升48%,其中售后服务不到位、产品质量差、经营者未履行约定三类问题位居前列。
日前,中消协相关负责人则表示,往年的数据显示,热闹繁华的网购促销背后,是居高不下的消费者投诉:产品质量货不对板、快递服务严重滞后、售后服务难以保障、网络诈骗乘虚而入等,成为典型的“节后综合征”。
多措并举护你权益
为了破解消费者的担心,早在今年6月份,国家工商总局就曾下发通知:从7月份至11月份开展红盾网剑专项行动,要求重点“严管”网购平台,其中儿童用品、老年用品等是整治的重点。
在此次专项行动中,强化网络交易平台的责任也是一项重点工作。通知要求,工商部门对于平台开展的“双11”等节假日网络集中促销活动要加强指导,监督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公开促销规则,制订投诉处理预案,其中重点监督“七日无理由退货”“退一赔三”等条款执行情况,坚决遏制刷信用等违法行为,严格落实平台经营者应负的法律责任。
今年9月,国家工商总局又发布《网络商品和服务集中促销活动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从10月1日开始,电商“大促”中如果出现“预售不享受七天无理由退换货”“赠品不享受三包”等限制条款,将被查处。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