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桑雪骐
各种统计数据显示,传统的黄金周的促销地位如今已经被电商们的人造节日所取代。今年的“双11”前,相关部门不仅向电商喊话,提醒其守法规范经营,同时也向剁手族们发出提示,当心大促后遗症的发生。为此,大促前,各大电商、快递公司也纷纷亮出了自己的售后应对策略。这些措施对于大促后遗症真的有效吗?为一探究竟,记者也加入了“双11”的血拼。
“双11”当天,天猫以912.17亿元的成绩再次刷新电商单日营收纪录,各大电商也是成绩斐然。从11月12日起,记者所居住的小区里,刷着各家电商标志的快递车就开始了从早到晚的穿梭奔忙。
“双11”当天,记者在几大知名电商平台上,拍下了包括食品、日用品、服饰、家电等产品在内的9单宝贝。最快的一单——在京东商城购买的松下电饭煲,第二天晚饭后便收到了。让记者意外的是,记者的第二单货竟然是当晚近11点钟收到的。快递小哥看到欣然开门的记者,竟然连声道谢。快递小哥告诉记者:“从早上起自己就像陀螺一样转到现在,今天的任务也才刚刚能完成”。因为时间的确有些晚了,有的人家已经休息,订单就要延迟到第二天送,这样第二天的任务无形中就增加了。搞笑的是,11月14日晚上9点多,一位快递小哥把一箱牛奶送到记者手中时竟然 “恨铁不成钢”地说:“‘双11’败家,不困死也累死。”一家店铺的小二则告诉记者,按照平台的要求,所有“双11”的订单,必须在一周内发货完毕。看来为了“防止”大促后遗症的发生,电商们也是拼了。
如今看来,物流的应对能力的确有了较大的提升。来自菜鸟网络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17日上午9点,超过94%的物流订单已经发货,累计2.4亿个包裹完成签收,各项指标均大幅度高于2014年同期。不过截至11月22日,记者仍然有两笔订单的货物不知在哪条路上“飞奔”。同时也有不少剁手族向记者反映,至今仍在催促商家发货。
相比其他商品,需要安装的家电类产品,不仅需要物流速度的大幅提升,对于售后服务的需求也是成倍增长。记者于“双11”当晚,和朋友相约同时在某品牌的官方旗舰店下单抢购了一个如今大热的智能马桶盖。11月15日,记者与朋友先后收到货物。朋友告知记者,已经有厂家的售后人员主动给她打电话联系,并约好了安装时间。于是记者也主动联系了这位安装师傅。可是师傅却告诉记者,系统里找不到记者的订单信息,因此暂时不能提供安装。11月16日,记者的朋友也向记者反映,约好的上午安装一直拖到了下午3点多钟才有师傅上门。
随后,记者联系了该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解释说,“双11”大促,产品销量的确有了明显的增长,为了减少用户的等待时间,销售和售后部门全体动员,都在发货、派单安装,但是也难免存在疏漏之处。另外,物流方面可以通过雇佣临时工等方式解燃眉之急,但是售后和安装人员却有一个相应的培训周期,所以一些订单的最后完成时间难免会有所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