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钧
伴随着国家一系列鼓励政策的出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狂飙猛进的发展阶段,中汽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同比分别增长2.7倍和2.9倍。其中纯电动汽车累计产销同比增长3.3倍和3.9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同比增长1.9倍和1.8倍。预测到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将突破500万辆。500万辆的巨大市场空间,对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产业而言,无疑是一块诱人的蛋糕。而在资本和厂商层面,抢夺蛋糕的行动已然悄悄开始。出现了一哄而上的现象,引发了业内人士的担忧:动力电池行业的疯狂布局,可能会导致产能过剩。
11月2日,格林美发布公告称,为满足快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对三元电池材料的巨量需求,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动力电池正极材料核心制造基地,公司将再度投资6.6亿元拓展动力电池材料产业链。根据格林美的预测,项目达产后,将为公司每年新增销售收入20.2亿元,新增利润贡献近2亿元,格林美也因此成为世界动力电池材料的核心制造企业。格林美并不是国内唯一一家大规模布局动力电池产业链的公司。今年以来,锂电池新增投资持续走高。据相关机构统计,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增量投资达600亿元,预计2015年动力锂电池新增投资将突破千亿元。
除了国内企业,外资企业也纷纷入场,韩国两家锂电池企业相继在国内投产,在业内掀起了很大的波澜。据了解,三星SDI建于西安的动力电池工厂近日正式投产,三星表示,其年产动力电池数量足够装配4万台新能源汽车。10月27日,LG化学在南京的动力电池工厂举行的竣工仪式上,同样透露了扩产的信息,表示到2020年产能增长4倍。看来短时间内,动力电池市场的疯狂状态还将持续。从长远来看,这种“一哄而上”的投资扩产模式,暗藏产能过剩的危机,且过快的产业布局也将带来一系列问题。
统计显示,今年以来,企业拟投产锂动力电池产能大约为59.6吉瓦时。业内预计,到2018年,动力电池的需求量为42.4吉瓦时左右。如此大规模的投入,是否会造成锂电池行业的过热进而导致产能过剩,重蹈光伏行业当年的覆辙?
今年以来,众多电池企业加大产能,扩大规模,根据目前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市场的发展趋势,供大于求的出现可能是大概率事件。在动力电池方面,大家都意识到这块蛋糕非常大,但是这块蛋糕究竟有多大,尚不能确定。有业内人士表示,“动力锂电池产业尚未发展起来,就已经过剩了。”
专业人士认为,明年动力电池的供需将会达到一个短暂的平衡点。一方面,动力电池生产厂商会继续释放产能,而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经过一年左右的市场爆发式增长,可能会进入一个冷静期。市场竞争下的优胜劣汰,将暴露新能源汽车存在的问题,淘汰一些品牌。这也将使动力电池领域有所“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