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恒
消费者张女士因工作需要,通过某搜索引擎查阅某大宗商品交易所的信息资料,不成想该商品交易所的营销电话随后便找上门。当得知自己的电话是搜索引警擎提供给该商品交易所时,张女士气愤地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说:“搜索引擎也太任性了,怎么能随意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泄露出去?”
张女士对记者说,1月8日她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某大宗商品交易所的工作人员,问她是不是要投资大宗商品。张女士一下子被问蒙了,追问对方是怎么知道自己联系方式的。对方问她前几天是不是通过某搜索引擎搜了某大宗商品交易所的关键词,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对方坦承,他们交易所与某搜索引擎有合作,电话号码是搜索引擎方面提供的。而令张女士不解的是,通过搜索引擎查阅某商品交易所的信息时,自己并没有透露个人信息,联系方式到底是怎么泄露的?
对此,记者采访了曾在某搜索引擎公司任职的刘先生。他告诉记者:“其实这是非常简单的技术问题,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用户,只要在网上填写过相关信息,搜索引擎都会‘抓取到’;如果是通过手机上搜索引擎,就等于直接告诉了自己的电话号码。”刘先生还透露,有些企业与搜索引擎合作,只要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关于合作企业的关键词,搜索引擎就会将网友的个人信息推送给合作企业。“事实上,电脑里面的个人信息和浏览痕迹等,都会留下相关文件,甚至个人填过的信息,在电脑中都有专门的文件。”
针对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和隐私的保护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莫少平律师事务所大连分所曲善权律师,他认为:“在个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搜索引擎运营商泄露用户个人信息,用于利益交换等,均涉嫌违法。”就互联网环境下个人信息和隐私的保护,他也表达了担忧:“在信息社会,对个人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大多是通过计算机等自动化设备进行的,而这种收集往往是在网友不知情的情形下实施的,这对个人的信息安全甚至财产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采访中,多位法律界人士也呼吁,国家应建立健全网络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规定,加强管理,加大惩治和处罚力度,以切实保护好消费者的信息和隐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