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被拐、老人走失等新闻时有发生,智能手表上市以后,其电子围栏、GPS定位等功能一下子就戳中了为孩子和老人安全问题担忧的中年人群,于是标榜“安全”功能的安全型智能手表迅速引爆市场。
安全隐忧刺激刚性需求
“每次在网上或者微信上看到儿童被拐卖的新闻,就恨不得一天24小时把孩子带在身边。”说起孩子的安全,家有8岁学童的北京家长禹女士忧心忡忡。
自2014年面世以来,儿童智能手表便受到许多家长的追捧。目前,市场在售的主流安全型儿童手表主要目标群体都锁定在3岁至12岁儿童,定位精度大都在50米至100米之间。“儿童智能手表卖得特别好,尤其是小学开学前后。”从事智能手表销售近两年的山东经销商周先生告诉记者,“主要就是定位,当然也有家长追求双向通话或者监听这些功能,操作都非常简单方便,一般下载APP就可以绑定手机,随时可以锁定孩子的位置,但是精确度确实都不高。”
北京消费者牛先生非常担心患有轻度老年痴呆症的父亲走失。虽然牛先生已经在家里安装了远程监控系统,但还是想买一个带定位和急救呼叫功能的智能手表给老父亲用。“我觉得不仅得了老年痴呆的,应该是所有老人都应该有这么一个东西,来保护老人的安全,包括盲人、聋哑人等等伤残人士,至少可以避免走失吧。”不过对于智能手表的安全功能,牛先生仍然建议持谨慎态度,“防走失还行,防拐可能悬点,人贩子也不蠢,看到智能手表肯定第一时间就给抢走扔了,上哪找人去?再说了,那电池才能用多久?”
据了解,目前安全型智能手表最为吸引人的功能主要集中在电子围栏、GPS定位、轨迹回放、手表监听等功能。
功能浮夸难获人心
“感觉有些功能并不实在,尤其是定位精度和电池。你买的时候,看到的参数好象挺准的,实际用起来一差就是好几十米,这要是在人流密集区,作用就更有限了。”说起安全型智能手表的功能,黑龙江消费者林女士认为有些浮夸,“而且那电池,耗到下午,基本上就没了,总不能要求人贩子一大早就去拐人吧。”
虽然林女士的表达有调侃的含义,但绝大多数使用者均表示,智能手表监控范围非常有限,定位精度很不理想。而且,没有GPS定位信号强弱的提醒,在信号较弱的地区,很难定位清楚。“定位精度完全取决于GPS、北斗这些服务提供商提供的信号精度,但是也跟厂家愿意花多少钱、购买多高精度的信号有关系,小品牌可能用的就是通用信号,大品牌可能会购买精度更高的信号。”专业从事北斗定位产品开发和智能设备信息安全的重庆某科技公司负责人刘先生告诉记者,“更危险的是安全产品本身不安全,很多智能手表存在安全漏洞,可能导致使用者的信息泄露,包括日常行走轨迹、实时环境声音等等,因为绝大多数厂家都没有对智能手表的信息进行加密,很容易被截获。”
2015年9月23日,专门研究智能设备安全性的技术团队NumenTeam发布的儿童智能手表行业安全问题公告显示,造成儿童智能手表信息泄露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部分品牌的后台查询接口、权限控制不严格;二是一些品牌为了方便,在家长手机端使用默认密码,导致黑客可以简单修改密码造成家长无法登录;三是有的数据查询接口暴露了过多信息。
标准缺失凸显丛林法则
“不是谁的功能好就卖得好,而是谁的推广做的好,产品就销得好。”一直试图跟更多厂家合作,推动安全型智能手表信息安全的刘先生告诉记者,“市场就这样,山寨厂也好,代工生产也好,其实都是搞来零部件进行组装,谁都不愿意上更高级别的安保,担心成本上去以后卖不动。”
据了解,目前国家对智能手表等智能穿戴设备还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产品质量也良莠不齐。智能手表被认为是一种可穿戴智能设备,仅广东省深圳市有相关政策规定,但大部分均是扶持计划,对于智能手表的生产标准和规范、销售资格并未做出规范。
“安全型智能手表缺乏统一的生产标准与销售规范:一方面是因为智能手表作为新兴事物,一时间不知道该划归到什么具体领域内;另一方面,现有的标准规范没有办法适应快速发展的智能化节奏。”对于标准建立的问题,从事国家标准研究多年的北京某商业咨询公司负责人陈先生认为并不容易,“可能需要建立一整套的安全管理体系,而不仅仅是出台一个标准。”
在采访中,绝大多数受访者都表示,老人用的智能手表可能相对要求会低一点,但儿童作为特殊人群,智能手表的安全性必须符合儿童特征。国家应该针对儿童智能手表存在的辐射、易燃、材料毒害性等问题尽快出台相关生产标准,提高市场准入门槛,解决市场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