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当强调安全功能的智能手表面世时,许多家庭对此都抱有极大的期望,以为籍此即可去除内心深处最大的隐忧——儿童与老人的安全问题。
然而,事难遂心。
购买了各种安全型智能手表的消费者,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定位精度难如人愿。而且过于明显的外观,极不利于佩戴者在被动的极端情况下保持设备安全。另外,即便设备能一直佩戴,糟糕的电池续航能力也难以保障设备长时间正常运行。
经验表明,在极端情况下,有限的保障甚至比没有保障更加危险。因为如果没有任何科技保障措施,保护者的精力会比较集中,轻易不会出现人为疏忽等事故。而一旦采用了并不完善的科技来进行保障,往往更容易麻痹大意,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究其原因,安全问题原本属于社会问题,需要高效有力的政府管理和更高道德水平才能得到根本解决。但是,消费者对前者仍缺乏必要的信心和耐心,因此转而把希望寄托于科技升级和新兴科技产品的应用上,而安全型智能手表正是稳准地击中了消费者的这一痛点。
不过,作为新兴高科技产品的智能手表,其功能应用深度寄生于其他科技的应用程度,尤其是GPS、北斗等定位科技向民用产品的开放度。而且,智能手表无法摆脱其初始的手表外形,难以解决使用者在紧急情况下的私秘性以及被解除的可能性。
因此,消费者希望籍此解决儿童与老人安全问题的迫切期望难以得到根本满足。
(本版文章均由本报记者胡军采写,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