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田珍祥)国家质检总局近日在其门户网站上公布了《2015年度全国进口服装产品质量状况》白皮书,通报了2015年度全国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在进口服装检验监管方面的统计数据和相关产品质量安全信息。
据统计,2015年,全国质检部门共实施进口服装检验74877批,同比增长6.32%,货物总值达12.89亿美元。其中,抽样检测进口服装31312批,检测抽检率为41.82%,比去年增加了8个百分点。同时,全国检测抽检进口服装质量安全不合格率为5.87%,同比下降1.62个百分点。
白皮书显示,按照原产地和地区来统计,2015年度进口服装质量问题最多的是孟加拉,占不合格总批次13.35%,取代了去年的意大利跃居榜首。从批次不合格率来看,最严重的国家与2014年相同,仍然是美国,不合格率高达10.28%。
进口服装的检验包括外观检验和质量安全检验,不合格情况主要为纤维成分含量、色牢度、pH值和中文标识标签等。其中,纤维成分项目不合格1045例,占总体不合格批次的54.37%,在所有质量安全项目中所占比重最大,同比上升了11.72%。其次为色牢度和pH值,占比分别为23.36%、15.82%,甲醛项目不合格占比为5.83%。
纤维成分项目不合格主要表现为申报纤维种类及含量与检测值不符,存在以次充好、纤维名称不规范等问题。不合格原因主要包括:贸易中的商业欺诈行为,以次充好、谎报、虚报现象;使用低性能、低价值的纤维却标为高性能、高价值的纤维,或者故意将高性能、高价值纤维含量标高,提高产品档次,误导和欺骗消费者等。白皮书称,纤维含量属于消费者比较关注的一个项目,也是服装企业向消费者传达产品部分价值的直接方式。如果服装面料的实际纤维成分含量与标注的内容不符,则构成欺诈行为。而色牢度不合格等问题主要出现在色彩较为鲜艳的服装上,尤其在一些“快时尚”品牌中尤为严重。
该白皮书的发布,较为准确、客观地反映了我国进口服装的安全质量现状,将为国内进口服装企业提供有益的帮助和指导,也为各级监管部门做好进口服装的检验监管工作提供建议和参考,同时为国内进口服装产业的宏观质量管理与发展战略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切实保障国内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
●链接
去年8331批进口食品接触产品不合格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通报了2015年度全国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在进口食品接触产品检验监管方面的数据和信息,共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接触产品8331批,其中标识标签不合格7751批。
食品接触产品是指日常生活中与食品直接接触的器皿、餐厨具等产品,这类产品会与食品或人的口部直接接触,与消费者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据统计,2015年全国检验检疫机构共计检验进口食品接触产品108007批、67167.2万美元,批次较2014年增加35.7%、货值下降9.8%,主要包括陶瓷制品、塑料制品、金属制品、纸制品、家电类及其他材料制品,其中其他材料类制品以玻璃制品为主。2015年共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接触产品8331批,检验批不合格率(检验不合格批次÷进口总批次)为7.71%,其中标识标签不合格7751批,安全卫生项目检测不合格204批,其他项目检验不合格376批。
2015年检出的进口食品接触产品不合格情况中,标识标签不合格主要表现为无中文标识标签或标识标签内容与规定不符;安全卫生项目不合格主要表现为陶瓷制品铅、镉溶出量超标,塑料制品脱色、蒸发残渣及丙烯腈单体超标,金属制品重金属溶出量、涂层蒸发残渣超标,纸制品荧光物质和铅含量超标,家电类重金属超标等;其他项目不合格主要表现为货证不符、品质缺陷等。 (田珍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