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燕制图
■本报记者 桑雪骐
日前,在由人民网新媒体智库、北京师范大学社会治理与公共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品质电商与供给侧改革研讨会上,有专家指出,在消费需求升级的大背景下,不仅消费品工业要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作为连接需求与供给的桥梁——电商也须通过提升品质,塑造百年品牌。今年的6·18恰恰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剁手族们在大促中对低价的追求是以品牌为基础的。
消费者“剁手”前先挑品牌
“谁能帮我在手机上下单买两箱牛奶?”6月18日一大早,记者就看到朋友圈有人在问。原来京东商城某德系品牌牛奶促销,移动端下单比PC端下单便宜30元,但是有限制,一个账户只能下一单,而她已经用自己的账户给父母下了一单。她告诉记者,平时他们家都是买这个品牌的进口牛奶,所以经常会关注各个电商平台上的促销信息。“不过一般都是在自营平台上买,放心,送货也快。”
前不久家里添了二孩的消费者吴女士也告诉记者,孩子出生后就一直是喝进口奶粉,以前她给孩子买奶粉也会考虑私人代购,但是前不久看到国家食药监总局回应上海假冒乳粉案时称,上海公安部门已经对查获的假冒乳粉进行了产品检验,产品符合国家标准,不存在安全风险,但同时也提醒消费者“谨慎在网上购买婴幼儿乳粉”。所以吴女士买奶粉一般首先考虑知名电商平台的海外购,或者是电商自营商品;赶上大促,奶粉和纸尿裤、婴儿浴液等其他消耗性的用品价格合适,就会多囤一些。
在研讨会上发布的《品质电商与供给侧改革研究报告》(以下简称 《报告》)显示,麦肯锡最近发布的评论称,“虽然近年来整体经济不容乐观,但在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失业率稳定在较低水平的支撑下,中国消费者对未来依然抱有信心。”该公司的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倾向正在从大众产品向高端产品升级,50%的消费者声称自己追求最优质、最昂贵的产品,这一比例相比前些年有了显著提高。
“国家信息中心对几大电商从2014年到今年3月份12类商品价格的变化进行了大数据筛选,其中只有酒类、食品饮料、母婴保健和办公设备4类商品均价呈现下降趋势,而包括电脑、手机、家用电器、运动户外箱包等商品的均价都是上升的。这说明在主流电商平台上,价格已经不是决定购买的最关键因素,大部分消费者已经开始关注商品的品质。”国家信息中心资源开发部副主任蔡莹介绍说,福布斯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40岁以下的中产阶层占到中产阶层总人数的一半以上(54.5%)。这些人对手机、平板电脑、APP等互联网软硬件的使用依存度非常高,因此他们也会是品质电商最忠实的用户。该中心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网络销售的B2C的比例已经远远大于C2C,这说明消费者在网络购物时对于电商的品牌意识也在提升。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治理与公共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傅昌波教授指出,打造品质电商符合中国发展趋势。如果说“得屌丝者得天下”是互联网企业野蛮生长的发展秘诀,那么,在中国庞大的中产阶层人数已经超越美国的今天,“得中产者得未来”应该是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基本法则。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辜胜阻认为,消费升级会倒逼电商品质的提升,而品质电商的塑造则会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我国在建设网络强国方面最有可能实现弯道车。
电商也需要转型升级
《报告》显示,虽然网络消费需求正在升级,但是我国的网络消费环境却不容乐观。由于部分电商平台经营模式尚欠完善、相关监管不到位、假冒伪劣商品、服务标准参差不齐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消费者体验。同时,依赖低价才能胜出的电商生态环境,导致供给端的一些生产企业为迎合市场获利,复制、生产低价劣质商品,与供给侧改革关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方向,以及通过创新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严重不符。
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2016年一季度消费投诉分析显示,从受理的服务消费投诉来看,涉及网络购物的投诉最多,达4.2万件,占服务消费投诉总量的27.2%;另从全国消协组织2015年投诉统计数据分析,电商平台被投诉的问题有商品质量不合格和假冒、七天无理由退货难落实、消费者个人信息遭泄露、网上经营诚信缺失、网上支付安全难保障等现象比较严重。
“国务院办公厅5月底发布了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的文件,决定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提高消费品的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全国内贸领域专家委员会主任黄海认为,作为连接需求与供给的流通业,在提升商品品质方面与工业负有同样的责任。
傅昌波指出,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今天,只有建设品质电商,才能对落后产能和劣质库存形成倒逼的淘汰效应,才能真正保护和发展优秀产能;也只有建设品质电商,才能避免因抄袭仿冒成本过低而扼杀创新,才能营造“只有诚信经营才能成功”的社会氛围,才能推动国家驱动创新发展战略和依法治国战略得以落实。
“目前我国电商模式主要包括自营式电商平台及开放式电商平台两种。”蔡莹认为,开放式电商最大的好处在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产品的丰富性,但其在目前我国最大的风险在于平台所有者的管理水平,参与者的契约精神,相关法律法规环境以及参与者、消费者诚信水平等方面。由于其容易出现制假、售假、价格欺骗等诸多问题,对交易公平、社会稳定、消费信心以及社会诚信产生冲击,加之互联网所具有的无国界性和全球性特性,在出现国际性交易纠纷或制假贩假时,对整体国家形象也将产生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