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方
7月20日,中国新能源动力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京成立。
“中国新能源动力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包括近百家企业、院校、研究机构,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等都给与了扶持。
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内国外相关各方纷纷选择联盟方式进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各种跨界组合、品牌组合的新能源车合作开发联盟,已不下20家。
从各个联盟成立宣言中不难发现,结盟联手闯天下,是发展新能源的必由之路。
随着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大,消费者需求偏好的日益多样化,以及产业边界的日趋模糊,汽车业内外企业间竞争的时空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创新者间的横向和纵向交流的重要性迅速提高,导致任何孤立的创新者或企业,已经无法跟上技术创新的步伐。而传统企业之间的个体竞争模式,逐渐被结盟企业之间的群体竞争模式所替代,形成了以合作竞争为基础的“新竞争”格局。
联盟形式对需要巨额投入的高新技术开发,具有战略意义。
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合作方式,技术联盟已经成为许多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种新模式。尤其是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形成广泛的技术联盟,如联合研究和产品开发,不仅成为产业发展的必要途径,而且带来了高水平的知识交流和技术转移,促进了企业创新的快速发展。
当前,相关企业间技术力量和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距,各企业急需从单纯的技术自给转变为技术相互合作、相互依赖、整合利用,成为合作伙伴,形成新能源动力汽车技术,寻找可结合的资源、技术,促使新能源动力汽车企业积极形成战略联盟。
有关新能源车发展话题,近年来记者采访时听到最多的建议是,战略结盟、抱团取暖,是国内发展新能源车最为重要的方向选择;国际大品牌之间的广泛合作莫不如此。
国内多个新能源论坛上传出的共同呼声也包括,建立新能源车联盟,对推进新能源动力汽车产业关键、共性及重大前沿技术的研发,加快成果转化,推广新技术、提高我国新能源动力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延长产业链,支撑和引领产业技术进步等,意义重大。
另外,从新能源动力汽车产业技术的深度、宽度扩展,提高新能源动力汽车产业技术及服务的精准性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战略思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保障科研与生产紧密衔接,实现创新成果的快速产业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新能源动力汽车产业的发展,也有巨大的战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