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银行卡网络欺诈损失仅次于电信诈骗
作者:周重耳


    ■周重耳
  伴随着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长,银行卡产业创新也实现质的飞跃,尤其是支付业务加速向移动端迁移,客户体验不断改善。与之相应的是,银行卡互联网欺诈损失增速较快,损失金额仅次于电信诈骗。而部分移动支付产品安全也存在漏洞,交易流程设计不尽合理,容易形成安全风险。在日前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举办的银行卡支付安全宣传月启动仪式上,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说,当前银行卡产业依旧面临安全挑战。2015年信用卡欺诈损失排名前三的欺诈类型为伪卡、虚假身份和互联网欺诈,与2014年情况一致。大多数欺诈损失为伪卡损失,虚假身份次之,两类欺诈损失占比较2014年继续上升。在借记卡方面,2015年最主要的欺诈类型为电信诈骗,互联网欺诈损失增速较快,诈骗损失金额排名上升至第二位,伪卡欺诈居第三位。
  根据当天发布的《银行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6)》(简称《蓝皮书》),截至2015年年底,借记卡累计发卡50.9亿张,当年新增发卡量为5.8亿张,比年初增长12.9%;信用卡累计发卡5.3亿张,当年新增发卡量为0.8亿张,同比增长17.8%。另外,借记卡与信用卡人均持卡量分别为3.72张和0.39张,均在2013年、2014年的基础上持续增长。在交易规模方面,2015年,借记卡跨行交易笔数为154.6亿笔,交易金额为1399.1万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2.5%与89.0%;信用卡跨行交易笔数为77.5亿笔,交易金额为21.7万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8.1%和10.2%。
  数据还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138.37亿笔,金额108.2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5.86%和379.06%;笔均业务金额为7821.06元,日均发生业务3790.96万笔、2964.93亿元。
  但随着互联网业务的快速发展,银行卡欺诈风险开始向线上交易转移。相对于传统欺诈案件,网络支付渠道的欺诈表现出犯罪隐蔽、涉案区域分散、犯罪链条长等特点,风控难度更大。
  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处负责人黄润中表示,互联网金融和支付创新带来行业发展新机遇,也提出业务规范新挑战。例如,近来发生的客户信息泄露等事件应当引起所有从业机构的重视,信息一旦泄露就会造成连锁反应,容易引发信任危机,需要进一步加强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
  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副巡视员车瑶华指出,以移动支付、互联网支付、金融IC卡为代表的银行卡支付创新步伐日渐加快,银行卡支付服务朝着更为安全、更为便民的方向不断升级进步,同时银行卡犯罪现象也日渐突出,呈现出技术化、专业化、产业化、跨境化的发展趋势。对此,公安机关一直高度关注,采取多种措施严厉打击银行卡犯罪:一是重拳出击,连续组织专项打击行动;二是警银联合,开展网上非法买卖银行卡信息专项整治;三是加强协作,建立健全银行卡风险防范合作机制;四是宣传教育,提升持卡人支付安全意识。
  中国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副主任黄晋波认为,当前银行卡业务安全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各家银行要进一步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准确把握业务创新和风险防范的关系,同时加大面向金融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力度。
  针对这些安全问题,《蓝皮书》建议,应进一步完善网络支付监管体系,共建网络安全生态圈;规范收单业务管理,持续改善市场受理环境;产业各方主体通力合作,协同推动产业规范发展;加强大数据应用,实现风险实时防控。
  据了解,此次安全宣传活动将集中向广大用户传递强烈而统一的声音——“支付安全,人人有责”。这是银行业协会连续第三年开展支付安全宣传活动,也是协会连续第七年向社会发布银行卡产业发展蓝皮书。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7 版:理财】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银行卡网络欺诈损失仅次于电信诈骗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