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戴岱
北京的天气虽然刚刚进入初冬时节,但传统百货零售业的境况已寒气袭人。今年11月初,因业绩长期亏损,经营长达18年之久的北京华堂商场十里堡店正式闭店。这是该品牌零售企业在北京关闭的第7家门店,至此华堂商场在北京市场仅剩两家门店尚在营业。而华堂商场的困境只是传统百货零售行业的一个缩影,面对新兴商业模式的冲击,多数实体零售企业的业绩增速下滑。业内人士认为,尽管关闭门店的举措可以达到快速停止亏损的目的,但绝非长久之计。传统百货零售业未来要想赢得市场,亟须找准自身定位,构建核心竞争力。
据记者了解,北京华堂商场隶属于华糖洋华堂商业有限公司,是北京著名的大型百货商场之一。十里堡店是华堂商场在北京开设的首家门店,于1998年4月开张。辉煌时期,该店曾占据北京传统百货零售市场销售总额的三成之多。然而,就是这样一家极具标杆性且创造过历史佳绩的门店,最终却难逃关闭厄运。究其原因,华堂商场企划部负责人程宁表示:“关店主要是因为其经营状况一直不理想,企业难以承担重负。”
事实上,这并非华堂商场第一次关闭北京门店。受业绩不佳影响,早在2011年,仅维持3年的北京五棵松华堂店关闭;自2014年至今,出于相同原因,华堂商场又在北京接连关闭了望京店、北苑店、西直门店、右安门店和大兴店。此次十里堡店关闭后,华堂商场在北京仅剩下丰台北路和亚运村两家门店尚在运营。
在过去的6年时间里,华堂商场在北京的门店从原来的9家骤减至2家,难道关店已成为其停止亏损的惯用方式吗?对此,程宁坦言,关店虽然是一个很快的止损方式,却并不是一个轻易、随便的决定,实属不得已而为之。他进一步解释道,面对艰难的处境,华堂商场也曾思考过应对方案,一度想要打破传统百货商场“二房东”的形象,突破厂商联营的经营模式,提高自营商品的比例。“然而采取自营模式非但没能通过减少中间流程来降低商场的经营成本,反而因不得不加大人员梯队建设,提高了人力成本,加之门店租金居高不下,商场的成本很难得到有效控制和压缩。同时,自营模式并未形成品牌效应,变革速度也未能及时跟上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最终导致商场业绩萎缩。”不过他强调,华堂商场未来将力保北京剩余两家门店的经营。
其实,华堂商场的困境不过是百货业寒冬的冰山一角,面对新兴商业模式的冲击,传统百货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抛弃。据联商网发布的《2016年第一季度百货上市公司营收排行榜》,在当季45家百货上市企业中,有38家企业的营业收入出现下滑,占比84.4%;受亏损影响而关闭门店的企业更是不计其数。在和君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李国宏看来,关店固然可以暂时缓解百货零售企业的困境,但绝非长久之计。“对于国内大多数传统百货商场而言,他们迫切需要构建核心竞争力,找准自身定位,建立差异化服务体系,突出商场特色,只有这样才能长期立足于不败之地。”
反观华堂商场,其在北京市场显然没有做好“服务普通大众的社区店”定位,而且这个定位本身也意味着放弃了部分高端消费群体。此外,相比电商、实体折扣店,华堂商场的价格和品类又不具备优势,这让其难以引发普通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对于华堂商场后续的营销计划,程宁表示,尽管公司未来仍将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但会把目标市场下沉至二三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