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鹏)如何正确看待微型电动汽车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12月8日,一场关于微型电动汽车未来发展的讨论在北京举行。微型电动汽车产业专家学者与企业高管齐聚北京,参加由《中国汽车报》《新能源汽车新闻》和新电途网共同主办的“2016微型电动汽车产业高峰论坛暨年度盛典”,从微型电动汽车产业的各个方面,深度剖析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探讨微电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绿色”一直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词。微型电动汽车作为全产业链下的重要一环,由于采用铅酸电池作为主要动力来源而饱受质疑。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认为,“四轮低速电动车标准不应限定电池品种”。各类电池材料都存在一定的优缺点,应当允许各品种电池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共同发展,如果一味地限定电池品种将不利于新电池材料的发展。他表示,“微型电动汽车最终该搭载何种电池,应当由企业选择并由市场当裁判员。”
中欧经济技术合作协会副会长、自主汽车行业分会会长李庆文提出要“重新审视、重新定义低速电动车”。他认为,微型电动汽车作为国家新兴战略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新能源汽车生态圈中拥有不可或缺的位置。当下,行业对于微型电动汽车的理解缺少多元化和多层次的认知。他强调,微型电动汽车在制定产业标准时不应过多参照国外标准,更多的是根据我国微型电动汽车发展的实际国情来制定。“作为以市场化为主导的微型电动汽车,应当有更宽松的产业发展环境。”
在微型电动汽车国家标准即将出台之际,全国汽车标准化电动汽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教授陈全世表示,要对微型电动汽车做出明确的界定,制定相应的产品技术标准,明确微型电动车产品应该满足的安全技术性能,建立健全的微型电动车市场准入和监督制度以及相应的使用管理措施。他认为,微型电动车企想要实现突围,必须掌握核心技术,具备产品竞争力。此外,技术开发团队还应具有创新精神。
虽然微型电动汽车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在发展道路上却历经坎坷。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微型电动汽车的发展?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在发展过程中,微型电动汽车缺少国家层面对市场的正确指导思想。政策滞后于市场,造成了这个产业始终在夹缝中生存。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微型电动汽车有其独特的生存之道,应当以丛林化求生,市场化选择,最终适者生存。此外,国家在制定相关标准时,应着重对产品研发制造、技术等做进一步的规范要求,完善企业生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