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付费习惯正养成
“菜头”创办的个人微信公众号“槽边往事”颇有影响力,其每每对热点事件的发声都能迎来刷屏之势。而且会收到不少阅读者的打赏,虽然每位阅读者给的打赏金额不多,从几元到十几元不等,但由于读者数量可观,所以收入也不少。据“菜头”介绍,“槽边往事”平均单篇的赞赏金额不超过4000元,赞赏金额最多的一篇文章是《六一儿童节再赠小朋友》,为 3.2万元。
据记者了解,之前微信公众号虽然没有收费,但用户花钱打赏自己喜欢文章的情况已经非常普遍。由此可见,消费者免费获取网络资源的观念正在转变,微信公众号推出阅读付费是有群众基础的。
艾瑞咨询发布的《2016年中国网络新媒体用户研究报告(简版)》显示,在“2015年中国新媒体用户付费习惯与意愿统计”选项中,有33.8%的用户曾为新媒体内容付费,有15.6%的用户有付费意愿但还没有实际行动;同时,不愿付费的用户比例从2014年的69.7%下降为2015年的50.6%。不难看出,愿意为新媒体内容付费的用户比例正在提高。
一位消费者告诉本报记者:“打赏也好,付费也好,都是对创作者付出劳动的尊重。现在的确还有不少人对网络资源付费比较抗拒,毕竟已经免费获取了很多年,习惯了,但这样的人群正在缩小。这就好比去书店买书,不管购买哪类书籍都要付费,没听说有白拿的;而在网络上,用户们一直在白拿,这是不正常的。”
如今,互联网付费阅读已不再是一件被用户绝对抗拒的事情。对于很多用户而言,谁能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帮他从错综复杂的网络信息中筛出优质内容,谁就有资格收费。有人说,现在是一个“内容创业、知识变现”的时代,于是才涌现了收费内容。
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推出了付费订阅APP“得到”,专注于售卖大咖栏目。紧接着,知乎、分答等新媒体相继推出付费内容,就连新浪微博也推出了被称为文字版分答的“微博问答”。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随着消费者对内容付费认识的转变,知识付费有可能成为一个新市场。
只为“真爱”付费
2016年,李开复发起了线上知识问答,200份499元的门票遭遇哄抢,收益近10万元。覃超曾是FaceBook员工,他在知乎live上授课,门票最低98元,课程内容是“如何通过工作途径直接进入美国硅谷”。他一共讲了9场,每场听众在400人以上,总收入达40余万元。
2017年开年,喜马拉雅FM联合创始人兼联席CEO余建军为喜马拉雅制定了一个“小目标”:“今年要把付费订阅的流水做到10亿元。”虽然有些人觉得这是“狮子大开口”,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媒体业界对付费阅读市场的乐观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业界持乐观态度,也有原创者挣到了钱,但不可否认,消费者只会为他们的“真爱”付费。这要求付费内容必须制作精良,否则就不会有人埋单。
微信公众号写手张啸告诉本报记者:“如果我的公众号收费,将面临两个问题:一是质量要提高,不然留不住用户;二是一定会‘掉粉’,即便内容再好,在收费之初也会流失部分‘粉丝’。不过收费也有好处,会筛选出一部分‘真爱粉’,淘汰掉一大批‘伸手党’,届时虽然点击量少了,但收入可能会提高,文章质量也会更好。我觉得,未来大部分微信公众号还是会继续免费,只有少数有专业度的公众号才会收费。”
对于微信公众号阅读收费问题,一位消费者表示:“不收费的话可以随便看看,就算是食之无味的‘鸡汤’也能凑合看两眼。如果收费,可要仔细挑选了。我现在有20多个公众号,如果收费我最多保留4个。”另一位消费者表示:“如果收费我就不看了,除非遇到特别吸引我的内容,也许会少量付点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