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赏”类似西方小费的做法。而“扫码打赏”的命运,正取决于人们对小费的态度。
■毛建国
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打赏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地出现,甚至蔓延到实体经济层面。最近,北京的一些餐饮店流行起“扫码打赏”,即消费者通过扫描服务员所挂牌子的二维码支付一定金额的“小费”。而在更早之前,广东深圳等地的商家已经推行这种做法。对于“扫码打赏”,消费者态度各异,基本可以分为两派,“看情况”和“坚决抵制”。(据5月10日《法制日报》报道)
这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年代,但不是所有的创新都值得点赞,都值得推广。虽然披着互联网的外衣,有着二维码的时髦,但“扫码打赏”类似于西方小费的做法。而“扫码打赏”的命运,正取决人们对于小费的态度。
在西方很多国家,如果享受服务的话,是要付小费的。比如在美国,小费已经制度化,给多少小费也已经约定俗成。不过,在1900年之前,美国人基本是不给小费的,这是跟英国贵族学来的一个“舶来品”。小费在美国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美国曾经有过一次反对小费的运动,反小费组织认为小费是“最恶劣的陋习”。即便现在,也有不少美国人反对支付小费。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小费并不是想象的那样深入人心。只是习惯成自然,一些西方国家逐渐形成了小费文化。
这些年来,把小费引入中国的呼声,一直没有断过。譬如在旅游领域,就进行过这样的探索。国家旅游局等三部门,曾经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导游劳动权益保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旅行社要探索建立基于游客自愿支付的对导游优质服务的奖励机制”,首次从国家层面肯定并支持推广导游薪酬制。这在很多人看来,其实就是小费。只是小费在中国一直没有得到广泛认同。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中国实施小费缺乏文化支撑。小费在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但在中国,缺少这种传统。在美国,小费是很多服务人员重要的收入来源;但在中国,服务人员的收入主要通过工资实现。
有餐厅讲,在推出“扫码打赏”后,很多员工服务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提升,他们更加愿意主动与顾客沟通,让顾客满意而归。但是,如果餐厅的薪酬体系合理,员工的积极性和服务水平应当是有保证的。在中国的文化情境下,消费者吃饭付钱,已经支付了应有的消费对价,再要求消费者给付小费,并不合理。
总之,小费制度看似简单易行,实则牵涉面很广。不考虑我国的消费习惯、市场状况、定价机制以及薪酬制度等具体情况,贸然引入,效果可能不见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