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传统汽车制造商,越来越多资金和企业都在争先恐后地进入无人驾驶领域;对于普通人而言,日常通勤出游开上自动驾驶汽车的日子还有多远呢?
■本报记者 武晓莉
无人驾驶、智能交通,好像离我们很多人很远;但在业内人士看来,以智能为依托的未来交通,已经是触手可及的未来。
在日前召开的未来交通峰会智能汽车新技术论坛上,国家发改委、中国汽车工程协会、高德、小鹏汽车、长安汽车、戴姆勒·梅赛德斯、通用汽车等智能交通产业链的嘉宾,共同探讨了智能交通的技术话题。
智慧交通与导航
“无论用什么样的出行方式,用户对于出行的需求只有一个,就是省时、省钱、省力到达目的地。”高德汽车事业部总裁韦东说。在他看来,智能汽车的未来,无论如何也绕不开导航服务。
他认为,汽车出行从没有导航,到电子地图时代的路径导航,再到互联网时代的路况导航。这期间,不仅是驾驶技术在变化,从有人到半自动到自动驾驶乃至无人驾驶,用户对导航的需求也是在变化的。路径导航时只需要能到就可以,但有了互联网,需求中就加上了对交通路况的要求。在韦东看来,未来的智能汽车导航服务最终会有什么样的场景,还有很大想象空间。
如今,道路上有大量的摄像头、汽车上有大量传感器,而当每个人使用导航工具的时候,也在不停地为交通云贡献数据——整个交通的发展已经开始走向网络化。交通管理已经从人的管理,过渡到更依赖于大数据、网络化的技术管理,并逐步在大数据化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化。
韦东认为,未来交通智能化系统和智能驾驶技术如何实现落地,就要依靠未来智能导航。利用智慧化的交通系统,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形成智能化、个性化的交通和出行引导服务。他设想,未来的导航和现在的导航一定有很大的差别,极有可能是可以引导每一辆车、在每一个动作状态下进行反应的一个引导体系。从导人、到引导网络上所有的连接设备,给出千人千面的引导方案。
自动驾驶的挑战
“自动驾驶的发展面临六大挑战,包括法规、道路设施、信息安全、驾驶员信任、测试和成本。”长安汽车智能化研究所所长梁锋华说。
去年,长安汽车总共进行了2000公里自动驾驶测试,其中98%以上的工况驾驶员没有对车辆做任何操作。梁锋华说,在路试中遇到很多法律法规方面的问题,其中包括交通设施标志的维护,跟自动驾驶实际的需求还有非常大的差距。例如很多场景能看到限速标志,但有些看不到;有些汇流标识很小,传感器在识别上还有很多局限;道路交通标志不统一等问题,都会导致很多实际困难。同时,我国的道路交通比较复杂,这都对自动驾驶的开发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有很多工况下靠汽车本身的传感器很难解决。他认为,未来对包括相关的交通法规的制定、道路建设标准和智能化及高精地图的定位等的建设、允许在一定范围内设定自动驾驶的车道等方面都需要完善。
他认为,高精地图地位也是自动驾驶要解决的严峻的问题,希望快速推动整个高精度地图的采集和推广;同时在关键的节点,路口交叉口等地方布置高精度定位设施,对自动驾驶也有帮助。
面对上述诸多挑战,戴姆勒·梅赛德斯研发中心李伍兹认为,没有一步到位解决的可能性,需要从比较可控的工况,如无人泊车技术等,逐步减轻汽车使用者的日常用车负担,提高自动化程度,最后走向自动驾驶的道路。基于这个思路,他们和高德一起,在去年用4个月做了一个临时障碍物自动驾驶研发项目。
李伍兹认为,从这种局部的解决方案开始,比较好攻克问题走向自动驾驶的未来。
传统巨无霸面临变革
在小鹏汽车副总裁何涛看来,随着互联网的介入、AI技术的成熟和新能源技术的突破,汽车这样一个传统行业的巨无霸,改变的时刻到来了。
汽车的本质是移动的机器人,AI和机器人的结合让自动驾驶成为可能。自动驾驶技术正在加速进步,谷歌将要在2020年实现第四级别的自动驾驶。何涛介绍说,小鹏目前第一款车型主要是基于第二级别和第三级别,包括低速跟随、自动泊车、远程召唤等。这些功能的实现,需要依靠9个摄像头和12个超声波雷达以及一个中央处理器核心。
通过手机目前可以提供很多智能化服务,比如借出去的车可以控制最高车速、手机看车、手机唤醒找车、关窗提醒、碰撞记录及自动报警、智能专属车位、保险服务等。
何涛说:“互联网时代大家会强调工业产品的体验。我相信汽车在未来也会逐渐从功能属性到用户体验范畴,变革会带来痛苦,但也带来希望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