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唐代诗人晈然若知道现如今茶已沦为世人泛“炒”之物,其香早为铜臭所染,不知作何感想——近日,新华社发了一篇剑指“天价”茶炒作骗局的报道,让人们一睹茶叶市场乱象。
报道称,产自福建武夷山牛栏坑的一种名为“牛栏坑肉桂”的茶叶很受市场追捧。牛栏坑肉桂的核心茶园面积不到2公顷,产量只有500多千克。在“物以稀为贵”的市场法则下,价格不断攀升,每千克售价从几千元到几万元,甚至高达几十万元。然而,牛栏坑肉桂产量如此之小,市面上却并不少见,稍微有点档次的茶店均有销售,其中不乏“西贝”货。
牛栏坑肉桂茶炒作及假货充斥的问题,只是当前国内茶叶市场乱象的一个缩影。龙井、铁观音、大红袍、金骏眉等传统名茶哪个没被炒过?谁没卖过“天价”?一旦假货充斥,其必然恶果是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消费者因无从选择而放弃选择,真品声誉会遭到毁灭性的伤害。普洱茶曾一度被视为 “茶界茅台”“茶中黄金”,炒作泡沫破灭后,大量普洱茶加工企业倒闭破产。
到底什么样的茶才算好茶,抑或天价茶就是好茶?自古至今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传统茶叶生产过于强调产地、工艺和个性化差异,消费环节又过于看重不同地域甚至不同茶师工艺的细微差别,这种“反标准化”的茶文化自然也不利于标准的形成和标准化管理。缺少标准规范,各市场主体必然会各行其是,而天价茶、山寨茶、以次充好、以旧掺新等市场潜规则就很容易形成,以至于整个茶市场长期处于混乱状态。
目前国内茶叶行业尚缺乏对茶叶真假及其价值进行权威判定的机构和科学的认定标准。茶叶的品级、价格等大都是各家茶叶生产厂家自己根据质量等级进行评定,属于“自说自话”,对市场不具备指导意义。相关部门抽检主要针对茶叶农药含量是否超标,以及包装是否符合标准,而茶叶的质量抽检力度由于缺少检测手段等原因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茶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 “炒”的。而要管好这个市场,让茶叶回归“用来喝”的产品属性,第一要务是建立完善相关法规标准,治理“炒”茶、假茶等乱象。在此基础上,引导茶叶生产走标准化发展之路,通过培育茶叶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打造有影响力的茶品牌,让中国茶产业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真正做大做强。
(胡立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