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移动支付最常用于理财和消费
作者:赵冰涛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日前公布的《2018年移动支付用户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移动支付已综合应用于居民日常生活消费的主要场景,购买投资理财和生活所需品的占比最高,而个人信息泄露则是用户使用过程中最常遇到的安全问题。《报告》称,用户最期望市场主体及时进行支付风险提示和畅通投诉渠道,保障移动支付安全和客户合法权益。
  《报告》显示,2018年有99.1%的用户表示最常在购买理财、股票证券等投资理财类场景使用移动支付,较2017年提升近60个百分点;其次为生活类,如购买吃穿用方面的生活所需品等,占比为97.2%,与2017年基本持平。此外,很多用户公共事业缴费、购买票务等也通过移动支付完成。
  “上述数据说明移动支付已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充分满足了用户衣食住用行等基本生活需求,以及金融理财、旅游娱乐消费等增值服务需求。”课题组负责人说。
  从使用习惯来看,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频次较高。2018年,有80.1%的用户每天使用移动支付,比2017年上升1.4个百分点,一周使用2至3次移动支付的用户占比为14.4%。同时,单笔支付金额多为500元以下,以服务小额便民支付领域为主。2018年,有43.16%的用户单笔支付金额在100元以下;29.48%的用户单笔支付金额在100至500元,仅有13.96%的用户单笔支付金额在1000元以上。《报告》同时显示,2018年,用户认为在支付过程中遇到的安全问题排名第一位的是个人信息被泄露,占比为81.0%;排名第二位的是手机扫描到假条码,占比为70.1%;排名第三位的是账户资金被盗用,占比为67.5%;最后是付款码发送给他人,占比为41.2%。
  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来,生物识别技术在移动支付领域越来越广泛,指纹和人脸识别技术最为广大用户了解。与2017年相比,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已用于手机解锁、用户身份验证、PAY类支付等场景,主流验证手段也引来众多机构的布局。不过,用户在使用生物识别技术进行移动支付身份识别和交易验证时,首要担心的问题仍然是个人隐私泄露和存在安全隐患。
  支付清算协会有关负责人认为,这说明用户除了关注自身账户资金安全外,对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意识也在增强,需要广大市场主体在提供移动支付服务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用户敏感信息的保护,在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使用等环节建立起符合监管、安全完善的管理机制。
(赵冰涛)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3 版:理财】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移动支付最常用于理财和消费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