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消费趋势,满足消费需求,是汽车企业必由之路——
图一:2019CCRT年会现场。
图二:2019年CCRT第四批车型评价结果
■本报记者 吴博峰
随着国内汽车市场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消费者越来越懂车,对车的要求越来越高。汽车产品能否得到消费者认可已经成为制约汽车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核心指标。因此,站在用户视角、聚焦用户关注内容的汽车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近日,中国汽车消费者研究及测试中心(以下简称CCRT)发布了2019年度CCRT第四批车型评价结果。至此,2019年CCRT中心共评测了32款车型,基本覆盖绝大部分主流品牌。其中被推荐车型达17款,科学有效的评测为消费者买车提供更为准确直观的指引同时,也推动了生产企业对汽车产品性能和品质的提升。
自2018年初成立以来,CCRT把握消费热点,建立了用户和试验相结合的四级评价体系,从驾驶性能、舒适性、外观及品质、经济性、安全性能、故障率6个二级指标和21个三级指标、72个四级指标,深度挖掘分析、支持跟踪管理,把握消费热点,为消费者提供一套可比较的汽车评价标准。
CCRT管理中心主任吴志新表示,未来,CCRT将继续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公正、专业的服务平台,不断拓宽评价范围、做实评价内容、创新评价形式,努力成为消费者购车的风向标。
年度推荐车型比例明显提升
在历经20余年高速发展后,国内汽车市场日趋成熟。在消费者需求不断升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意识到竞争优势不仅仅来自价格竞争、营销手段,更在于产品能否给予消费者有价值的消费体验。
此次发布的2019年度CCRT第四批车型评价中,3款合资品牌车型和3款自主品牌车型被列入年度推荐车型,仅有2款车型成绩在80分以下,未被列入年度推荐车型。
整体来看,被推荐车型在驾驶感受、视野安全、车内空间方面表现优秀。安全性能、故障率和驾驶性能方面都在平均分之上,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最新测评车型综合实力的提升。
从2019年四批次评价结果来看,整体测评车型推荐比例呈直线上升趋势。
2019年第一批测评车型中,仅有2017款马自达CX-5和2018款大众朗逸两款车型综合得分达到80分以上,成为CCRT年度推荐车型,80分以下的车型有6款。这种结果与消费者心中期待有着不小距离。
记者注意到,由于当时是2019年开年首次测试,大部分车企旗下车型仍是2017款或2018款上市车型,所以普遍得分不高也在情理之中。
随着时间推移,代表着企业最新技术实力的2019款车型纷纷上市,在听取消费者呼声之后,车辆使用体验大幅提升。因而在2019年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测评中,综合得分达到80分以上的车型数量不断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在进一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迭代中,自主品牌进步明显,不少车型在和合资品牌同级别车型的实力比拼中不分上下。
在2019年度CCRT第四批车型评价中,参加测评的三款自主品牌车型均成为推荐车型,100%被评价自主品牌车型全部达到80分以上,尚属首次。
以2019年首批测评的2018款传祺GS4车型为例,车辆在舒适性、经济性方面有所欠缺,影响了车辆综合实力;而在本次测评中,上市不久的2019款传祺GM6车内空间评价表现优秀,人体空间评价得分高出平均分26.3分,将过去的失分项转化为竞争优势。
CCRT管理中心用户评价部部长杨靖认为,在新四化的驱动下,中国汽车工业正经历着二次造车浪潮,更好地迎合消费者体验是各车企把握机遇,在新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业内对消费者体验认知上升到了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设计产品,车企一开始就要考虑消费者会喜欢什么样的产品。
燃油经济性仍待提高
时尚前卫的外观设计、有豪华质感的内饰品质、动力强劲的驾控性能……在很多消费者眼中,一辆好车应该具备以上特点。
随着消费群体环保意识增强以及用车成本的考虑,良好的燃油经济性也成为消费者评判一辆好车的重要因素。
然而,记者发现,在CCRT2019年评测的32款车型中,一些车型经济性得分不足70分,成为6个二级指标中表现较差的指标。
在经济性方面,紧凑型轿车占有一定优势。以2019款丰田雷凌为例,得益于车型优势,经济性得分高达85.6分。
在“双积分”实施和燃油限值标准政策趋紧的政策背景下,各大车企应加大对提升燃油经济性的技术投入。
令人欣喜的是,从最新一批评测结果可以看出,车企正在为补足“短板”做出努力。
众所周知,相较传统轿车,SUV和MPV车型由于车身质量较大,致使车辆油耗水平居高不下。
2019年度CCRT第四批车型评价结果显示,4款SUV车型和2款MPV车型的经济性表现良好,即使是在该项得分最低的2020款WEYVV6,也得到了76.5分的成绩。
其中,2019款奥迪Q3经济性得分81.4分,高于其在驾驶性能、舒适性、造型及品质方面的表现;2019款现代途胜经济性得分80.7分;2019款大众途岳经济性得分83分,高于其综合得分成绩。
车辆经济性指标与选择不同动力系统方案有着直接关系。一直以来,凭借着技术更为成熟、更好平顺性、使用寿命更长久等特点,自然吸气发动机拥有广泛的市场占有率。然而,在汽车产业迈向高效、环保阶段时,小排量、低排放、大马力的涡轮增压发动机成为更多车企首选。
此前,涡轮增压发动机成为自主品牌、德系、美系车企的主流选择。相比之下,对于环保有着不同理念的日系车企对涡轮增压发动机显得没有那么积极。
作为日系两大主流品牌,丰田、本田两家车企拥有领先业内的油电混动技术,此外,马自达创驰蓝天技术可显著提升燃油燃烧效率。上述技术路线也让人们有理由相信,实现燃油高效并非只有一条技术路线。
不过,迫于市场和成本双重压力,日系品牌也加入到搭载涡轮增压发动机的队伍中来。据悉,目前本田、丰田、日产、马自达均有涡轮增压量产车型进入国内市场。
记者注意到,2019年度第四批测评车型全部搭载涡轮增压发动机。可以说,国内汽车市场已经进入“涡轮增压时代”。
车内异味成“槽点”
与检验车辆碰撞安全的C-NCAP侧重点不同,CCRT更加注重消费者在车辆全生命周期的使用体验,用专业精准结果给予消费者更客观的指导。
近年来,因车内异味问题遭到消费者投诉的新闻屡见不鲜。在前不久举办的2019CCRT年会上,J.D.Power(君迪)汽车产品事业部总监姜澎就用一组数据说明,自主品牌和全球主流品牌消费者都对车内气味表达了负面情绪。
CCRT历次评测结果显示,无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均有车型在气味舒适性方面表现不佳。
以本次评测的2019款丰田雷凌为例,其气味舒适性有待提升,这也直接导致了其舒适性得分位列8款车型最后一名。
紧凑型轿车长期以来在汽车市场中占有很大份额的一大原因就是其性价比最适合首购用户。以往的CCRT评测数据显示,紧凑型轿车整体的三级指标评价中,车内空间、使用费用、振动舒适性和气味舒适性是得分较差的指标。而将紧凑型轿车和其他细分市场对比时的差距求和发现,各类气味的差距都很大。
近年来,伴随着消费升级,用户对价格的接受峰值有所提高,但随之提高更多的是用户对车辆产品力的追求,车内气味需要引起汽车企业高度重视。
“形成和影响车内气味因素是复杂的,因此仅在法规条件下满足或表现优秀,并不一定在实际消费者体验方面能够得到人们满意。”CCRT管理中心项目经理张衡以CCRT评价过的某车型为例,该车型气味舒适性,车内空气质量试验出色,相较之下,其车内空气质量用户评价大幅低于总体均值。用户反映,该车“异味重”“进车里呛鼻子”“座椅皮革味儿大”。张衡认为,形成和影响车内气味的因素是复杂的,因此仅仅在法规条件下满足或表现优秀,并不一定在实际用户体验方面能够让用户满意。
为了降低车内污染,一部分车企已经形成了贯穿于产品设计、材料采购、制造工艺、生产工厂、回收利用等方面的严格体系。
张衡表示,国家标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规定了苯、甲苯、二甲苯、甲醛、乙醛等8种检测物质及其限制,已对车企形成约束力,对提升车内空气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