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乐观自信是最强大的免疫力
作者:孙燕明
图片


    ■本报记者 孙燕明/文 郝军/摄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公众很需要心理疏导和积极情绪的应对。”2月3日,在国家卫健委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王斌表示,为了减轻公众的心理困惑和不适,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还编制了《公众心理自助与疏导指南》,指导普通公众、居家隔离人员、密切接触者、疑似患者、确诊患者、一线防疫工作人员等不同群体进行科学的心理自助和疏导,进行自我调节。
  王斌表示,在当下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无论是社会层面还是每一个人,保持理性客观的心态非常重要。一方面要相信国家已经采取的强有力防控措施一定会有成效,另外一方面还要相信自己,依靠自身本来就具备的免疫力,保持镇定,保持乐观,乐观自信的内心是最好和最强大的免疫力。
  为了方便公众及时得到咨询服务,国家卫健委近日要求各省市区卫健委在原有心理热线基础上,统筹协调好多部门、多方面资源的心理热线服务,比如原来分布在教育、民政、社会组织、社工组织的心理援助热线,将这些工作团队都组织起来,并加强对这些热线人员的培训和督导,积极为公众提供规范化的心理援助服务。同时,希望高校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和辅导中心,为疫情防控下的学生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和咨询。
  对于有些确诊的患者而言,担心病情严重、无法治愈,此外,疑似的人则担心自己会被确诊,应怎样缓解心理压力?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表示,这些人可通过自身调节、心理援助热线、到专业机构就诊等方式来释放心理压力。
  杨甫德认为,在经历非正常重大事件后,很多人会出现心理应激反应,经历四个阶段:
  一是警觉期,主要表现为震惊、恐慌等负面情绪;二是消极防御期,为了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不良情绪,个体会本能地启动自我保护机制,如会否认、退缩和回避,或者高度警觉,或者漠视危险存在,或者控制悲伤表达;三是现实适应期,危机事件经过一段时间后,能够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和接受现实,寻求各种资源努力设法解决当前的问题,焦虑情绪逐渐减轻,自信心增加,社会功能恢复;四是恢复成长期,多数人经历危机后变得更为理性,在心理和行为上变得较为成熟,开始通过一定的途径获得积极的应对技巧。
  “这些心理应激反应是对突发事件的正常反应,每个人经历重大事件后都会产生负性情绪,应接纳并允许自己有这些情绪,并适度宣泄情绪。”杨甫德强调,维持稳定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减轻压力,可以通过深呼吸、音乐放松、冥想等训练实现。同时,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包括获取良好的社会支持,与信任的人如家人、朋友进行交流,做一些自己感兴趣或者能带来有愉悦感的事情。
  医务人员、公安干警、社区排查人员面临较大的工作强度和压力,应该如何缓解?杨甫德表示,高强度工作不能持续过长时间,相关部门应为一线医务人员安排合理的工作时间,适当轮休。一线医务人员应掌握一些宣泄负面情绪的方法,比如在休息场所播放轻音乐,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与家人保持联系,心情特别压抑时到没人的地方痛快哭一场,都可以有效缓解身心压力。
  有些人在网上和实际接触中对待来自疫情严重地区的人会产生过激情绪,怎样才能平复这种情绪?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陈雪峰表示,这是人自我保护的一种心理本能,可以理解。人们总是想为已经发生的事情找到一个原因,而疫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出现了一种新的病毒。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人们对这种病毒的认识正在不断加深。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不断推进,人们能够更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掌握自我防护的科学知识,学会调节心理的科学方法,看到全社会为疫情防控所做的努力,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
  陈雪峰表示,疫情是我们共同的敌人,但受疫情感染的人是我们的朋友和亲人。一定不要因为过激的情绪导致过激的行为,为疫情防控工作添乱。现在需要的是理解、支持和团结一心,我们才能早日战胜疫情。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3 版:抗击疫情·特别关注】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乐观自信是最强大的免疫力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