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新型肺炎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期,加强防控仍是重点
■本报记者 孙燕明
“目前,全国的疫情仍处于上升期,但我们判断应该不会产生全国性暴发,而可能只为局部暴发。”2月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研攻关专家组组长钟南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面对此次疫情,最原始最有效的方法仍是“早发现、早隔离”。为此,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延长假期、交通管制、公共场所体温检测排查、积极宣讲少聚集和个人防护知识等多项举措,而国民公共安全意识的提高也保证了相关举措的顺利实施。这些举措有效阻断传染源,大大减少二代、三代传染,未来一段时间仍需加强防控,不可放松警惕。
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2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提出,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潜伏期1-14天,一般为3-7天。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等。值得注意的是,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
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中日医院呼吸中心副主任詹庆元教授表示,武汉当地医院已发现多个“不典型”病例,不是因呼吸病症状前来看病,有的患者出现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有的患者出现心慌、头疼、结膜炎,甚至仅有轻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症状。这类“非典型”患者是隐性传染源,需第一时间加以鉴别诊断,并尽早隔离。
“目前,随着对救治患者和对密切接触者检查力度的加大,在全国各地都发现了一些无症状感染者,但能够检测到病毒的核酸,这类患者即使有传染性也很弱。”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主任医师蒋荣猛认为,作为一种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是应有症状时才可以排出。例如,通过咳嗽和打喷嚏可以把这些病原体排泄到周围的环境当中。如果没有症状,通常认为它的传染性即便有,也非常弱,没有必要过分担心这些没有症状的感染者。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金奇教授表示,目前,此次疫情中尚未确认出现“超级传播者”。他强调,一人感染多人的现象不只因为出现“超级传播者”,感染病毒的个体产生的病毒量大(重症患者等)、通过咳嗽等方式释放的病毒多、以易传播的方式与其他人接触多(面对面交流等),以及被感染个体与多个其他未被感染的人同处某种相对封闭的环境等,都会造成一人引发多人感染的现象。
应高度警惕粪口传播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显示,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
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蒋荣猛表示,新型冠状病毒是通过飞沫和接触来传播的,飞沫的传播距离为1至2米,从人体出来以后很快就沉降了,所以不会在空气中飘浮。飞沫可以沉降在物体表面,或者通过沾有病毒的手附着到门把手、电梯按钮等物体表面。医学研究表明,冠状病毒在这些光滑的物体表面可以存活数小时,如果温度、湿度合适有可能存活数天。例如,在20℃的环境中,湿度为40%至50%,冠状病毒可能存活5天。如果下一个人不洗手,接触附着病毒的物体表面以后去揉眼睛、抠鼻子,病毒就可能通过接触传播,所以勤洗手非常重要。
2月1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透露,该院肝病研究所研究发现,在某些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粪便中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阳性,提示粪便中很有可能存在活病毒。
钟南山院士也表示,新型冠状病毒有可能通过粪口传播,粪便是否传染病毒值得高度警惕。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科主任医师、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控分会副主任委员肖永红表示,与呼吸道传播相比,粪口传播的能力要弱一些,预防方式更为简单。人们应勤洗手,进食、喝水之前一定要把手洗干净,就能够达到较好的预防传播效果。令人担心的是,在便桶冲刷过程中,病人的排泄物形成细小的微粒,产生水雾后可能成为呼吸道感染的途径,所以要对马桶、厕所采取一些消毒措施。
临床救治及疫情防控亟须科技支撑
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邱海波指出,呼吸衰竭是病人发展为重症的标志,比如出现呼吸快、低氧等表现。因此,早期发现低氧血症,避免重症病人变成危重症是治疗的关键。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与甲流、禽流感相比,向重症发展的时间偏长,往往症状不是那么强烈。甲流通常伴有高烧、剧烈咳嗽、全身酸痛,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常见发烧、干咳、全身乏力,表现不典型,并且会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发展为重症。
邱海波强调,从当前研究来看,冠状病毒是单链病毒,变异的概率较低,目前还未发现病毒变异的证据。如果发生变异,在流行病学、疾病控制上也将采取相应的措施。
迄今为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还没有针对性的特效药。我们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及其感染特点的认识较少,国家、省、市及社会各界力量已经启动专项研究基金用于新型肺炎疫情攻关,亟须加快科研工作,为临床救治及疫情防控提供支撑。
钟南山表示,一些个案报道的治疗药物仍需更多的临床实践证明效果。现有至少7个针对病毒RNA聚合酶或蛋白酶的小分子药物,包括CR3022抗体药物都处于不同临床研究阶段;相关疫苗的研发也在开展中,但距离临床应用尚需时间。
记者了解到,1月22日,科技部紧急启动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科技应对的应急攻关项目,成立科研攻关专家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发布专项项目指南,并给予资金支持。课题组已根据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结构特点,挑选了120多个化合物和已上市药物,送往武汉病毒研究所进行筛选,希望能够从中发现具有抗击该病毒活性的化合物。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联合应急攻关团队迅速发现了30种可能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治疗作用的药物,正在开展活性测试,为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更直接的指导。
出院患者不具传染性
有些人担心处于康复期的出院病人会不会有传染性?“从多年研究以及临床经验来看,出院病人、康复期病人没有传染性。”邱海波解释说,这类病人都是经过了两次核酸检测为阴性,体温正常三天,也就是说基本上没有病毒复制了,这样的病人才能出院。同时,这样的病人自身产生了抗体,所以出院以后自身不带病毒,也就没有传染性。
针对已经出院的患者是否会再次感染的问题,邱海波表示,作为一个病毒性的疾病,患者在两三周以后,基本上都会产生抗体。所以已经康复的病人至少在一段时间里能够抵御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从目前研究来看,这种抗体虽然不是终身的,但是至少在半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里,康复者不会再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詹庆元表示,新型肺炎轻症患者经过治疗痊愈后没有后遗症,重症患者可能会造成肺纤维化。从临床经验来看,肺的修复能力非常强,绝大部分肺纤维化都可以修复,急重症患者的纤维化可能持续时间较长,应持续关注、护理、随访。
他建议,已经治愈的患者仍然要注意自身防护,并注意防治感冒。同时,还要加强自我康复锻炼,康复初期可以在家里做一些适当活动,随着体力恢复可以增加活动量,活动量大小以感到自己没有明显的疲劳感为标准。所有康复患者应定期到医院门诊进行随访复查,包括肺功能、CT检查,便于医护人员长期照护和管理。